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如實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10-4-27 09:2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淺談公民教育
漫談公民與道德科-------------------------------------------------------------------------------陳慧珍
從九年一貫課程看公民教育實施
高中、高職入學考試的轉型與公民科教學評量
青少年犯罪與公民與道德教育之面面觀
從選舉現象談公民教育中民主素養的養成

  什麼是公民與道德?大家都知道它是國中的科目之一,但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公民與道德這個科目似乎就是八股、教條的代名詞。何謂八股、教條?就是已經不合乎時代要求,應該淘汰的舊東西。孰不知公民與道德科正是做為一個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常識,例如法律、政治、經濟在在都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若不懂法律,上當受騙在所難免;不懂政治,有關自身的權利與義務可能就此睡著了;不懂經濟,要生活在現在生活中亦是落伍了。
  你仍認為公民科應為時代所淘汰嗎?但身為一名公民科教師亦有許多的無奈。
  第一,在升學主義的籠罩下,成績是學生們生活的重心,只要成績好就代表品行好、操行佳,是學生家長及老師捧在手心裡的寶。所以對於非升學主科的公民來說,爺爺不疼,姥姥不愛,社會不重視,學校亦不重視,學生更無所謂。所以你若要求我們的公民有道德,何其難也!誠如我們所知,考試時若要學生填寫是否應遵守交通規則,學生的答案一定都是肯定的,但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的卻是寥寥無幾,這是個人的悲哀?學校的無奈?抑或是整個社會的不幸?我們何時才能教導我們的孩子,把課本上學得的知識實踐於日常生活中比公民科考卷考一百分來得重要多了?!
  第二,主管機關的忽視。仍有許多學校將公民課拿來作為配課之用,因為許多人仍存有公民人人會教,個個會說的觀念,但他們卻不知忽略專業的後果是配課老師不知如何教,草草將課文念過一遍之後,就算有了交代。試問這樣的公民教育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嗎?
  第三,錯誤的社會價值觀。社會上普遍笑貧不笑娼,造成許多人認為賺錢多就是好,分數多就是棒,而考試分數所占比例較少的公民科從此被打入冷宮,認為那是不重要的、附屬的。近來有些地方或團體甚至主張廢除公民科考試,若是教學正常化的話,公民科這種實踐科目的確有必要將它落實於日常生活當中,考試也非絕對必要。但在升學主義不變之下,廢除公民科考試只會有更多的人忽視它。
  在道德淪喪,法治觀念又很薄弱的今天,要如何改善現有的現象呢。除了大家一起努力外,整個社會的觀念必須扭轉過來,不要再忽視公民科的存在了。我們希望教出來的孩子能學以致用,而非只會唸書,卻是生活的低能兒,當然公民課本的內容也必須不斷的加以充實改善,以符合現今社會趨勢及未來世界潮流。也許這樣的說法有點太過理想化,畢竟在整個大環境未做改變下,想憑一己之力扭轉整個局勢是不大可能的。但還是希望我們的公民老師們互相勉勵,但願在你我的努力之下,我們的下一代的公民會更好。
http://content.edu.tw/junior/civics/cy_sg/chat.htm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0年04月28日 03:36pm 時新增 -=-=-=-=-
回嗆引眾怒! 竹市府改告踢護板少女
更新日期:2010/04/27 13:59 侯力元 
破壞新竹南寮漁港橋護板的2名少女,日前被網友人肉搜索,到警局認錯道歉後,市府本來要罰她們勞動服務替民眾剪頭髮,但因為又被網友爆出其中一名少女,在網路上公開回嗆,讓更多人不滿,打電話到市府抗議,投訴信甚至塞爆信箱,這才讓市府改口,決定要對2名少女提出告訴,要向她們求償。
踢護板女子:(2010.4.20)「我們真的錯了,希望大家再給我們一次機會,我們沒有想像的那麼壞,一時貪玩而已,下次真的不會了。」
把踹橋護板影片PO上網,被網友揭露的2名高中女生,公開道歉後,卻又被網友轉載,其中一名少女當天開放網路相簿回嗆網友,原本新竹市政府還是不改決定,罰她們幫人剪頭髮,但現在市府改口了,要對2人提告,要少女賠錢。
網路影片:「快點,妳踢啊!」網路影片:「妳很弱耶,再踢一片。」
會讓市府更改決定,是因為事件後,2個少女在網路反嗆,讓越來越多人不滿,不斷打電話到市府抗議,甚至大批投訴信件塞爆市府信箱,認為市府應該要罰錢,不要只是罰勞動,所以市府才改口,決定順從民意求償。
新竹市長許明財:「我們要提出告訴,正式要求賠償,此風不可長,孩子要好好的教。」
但2名少女得知要被罰錢,都說願意賠,只是她們又向平面媒體喊冤,說當時網友看到回嗆的人,不是她們,強調事發後,她們已經有反省,卻一直被網友誤解,希望社會大眾能再給她們一次機會。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27/8/24mpn.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4-29 21: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研究:稱職的母親,從關照自己的需求做起
作者:陳念怡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母愛真偉大!研究發現,母子關係,不僅影響孩子日後的行為表現,也左右他的情緒發展。為了扮演母親的稱職角色,做媽媽的,無不戰戰兢兢……
母親節即將到來,英國公布了兩項和母親有關的研究成果。英國瑞丁大學調查發現,母子關係良好與否,是孩子往後情緒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兒童(尤其是男孩)早年無法從母親身上獲得充足的安全感,長大後容易出現行為問題,以及情緒發展障礙。
值此同時,一項刊載於《兒童:照護、健康與發展期刊》的研究指出,想成為一個好母親,得先讓自己快樂起來。而且,父母稱職與否,與社經地位無關。
根據美國《Science Daily》報導,親子關係的品質對於兒童發展相當重要,然而先前關於親子依附關係與兒童行為發展間的關聯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日前一項由英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贊助的大型研究,追蹤調查6,000名12歲以下的學童,發現兩者確實存有正相關,母子依附關係良好與否,決定了孩子對周遭和世界的信任,對孩童(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和情緒發展的影響更為深遠。
英國瑞丁大學臨床心理系教授Pasco Fearon博士表示,這項調查說明了母親和孩子的早期互動關係,確實影響孩子(尤其是男孩)日後行為表現,例如攻擊行為、或容易對人產生敵意。在調查學童的行為問題時,研究人員使用多重評估方法,包括:讓父母和老師填寫問卷,以及直接觀察法。
另方面,布里斯托大學和華威大學科學家長期追蹤九○年代出生孩童的親子關係,並蒐集將近10,000份的父母問卷。調查顯示:只要父母先設法讓自己快樂起來,教養品質也在無形中跟著提升,即便經濟能力毫無變動。科學家分析,雖然金錢對於家庭運作至為重要,卻不足以成為好父母的關鍵條件。
主導這項研究的華威大學莎拉.史都華.布朗教授指出,教養和母親的自我滿足感、自信心、愉悅、自我實現感密切相關。研究人員橫向分析比較相同社經地位的母親,所得到的結果是:一個擅於傾聽自己需求、尋求快樂的母親,往往在母職上扮演較稱職的角色。研究同時發現,當母親處於不開心的時期,教養品質也隨之大幅滑落。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35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0年04月29日 09:28pm 時新增 -=-=-=-=-
孩子回家吃晚餐 親子美味新關係
出處:親子天下Web Only
社會不斷進步,人卻也越來越忙,大人為了事業、生計;孩子為了升學,家,只是一個居住的場所,親子之間的距離卻越來越遠,餐桌是家人交流最好的地方,享受美味中,聊聊天談談心,讓家人間的愛在餐桌流動。
21世紀的家庭非常多元,除了傳統的核心家庭及三代家庭外,近年來也有許多單親家庭、隔代教養家庭(祖孫家庭)、新移民的多文化家庭及再婚後產生的繼親家庭。
然而,無論家庭面貌如何的改變,對每個孩子來說,「家庭」永遠是他成長的地方,唯有「家人」的愛與支持才能陪他快樂健 康的長大,並且成為一個擁有幸福人生的成年人。
因此,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特選5月15日聯合國「世界家庭日」這天,做為「515愛你一輩子家庭日」,邀約所有的家庭,不論是核心家庭、三代家庭、單親家庭、 隔代教養家庭、新移民的多文化家庭,或是繼親家庭,只要家中有孩子,共同來實踐「愛你一輩子」理念,成為「愛你一輩子家庭」。
*515愛你一輩子家庭日活動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NAPO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37
------------------------------------------------------------------------------------
與家人共餐的好處:孩子成績好 學會尊重他人
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國煙酒和毒品研究中心  出處: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全國煙酒和毒品研究中心(CASA)經過近 10年的資料收集,在去年公佈了一項有關家庭飲食模式的研究報告,這份報告指出了一家人共同吃飯的幾點好處。
好處1 :常和家人吃飯的孩子成績好
孩子越長大,他們就越需要和家人多交流,但實際上長大的孩子跟家人在一起的時間並不多。CASA的研究結果表明,在12歲的美國孩 子中,大多數人都表示,他們每週7天能和爸爸或媽媽一起吃晚飯。但在17歲的孩子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做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研究人員還發現了許多跟全家聚餐相關的文化現象。他們發現,與一周只能和父母吃2頓飯以下的孩子相比,那些經常和父母一 起吃飯的孩子,在學校考得到A和B的概率要高出40%。另外,家中父母受教育程度越低,一家人一起吃飯的頻率卻越高。那些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父母,比那些擁有大學學歷的父母,與孩子一起吃飯的頻率高出許多。
好處2 :讓孩子學會分享和尊重他人
和家人一起吃飯,也能夠教會孩子如何成為家庭的一員,使他們學會遵從某種行為準則,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喜好。飯桌是一個家庭塑造自己特徵和文化的最好地方。在飯桌上,孩子們還能學會傾聽他人的煩惱,尊重他人的意見。研究家庭社會科學的教授威廉·達赫迪就表示:“吃飯是一個分享的過 程。分享是一種妥協。沒有人能在每個晚上都吃到自己最喜歡的菜。”
一位露營顧問表示,他發現很多孩子去露營時都會列出一份自己不吃的食物清單,還有很多孩子連和其他人一起吃飯時最基本的禮儀都不懂。他們不得不從頭教這些孩子,怎麼相互把食物遞給周圍的人。這些孩子還要學習在其他人吃完之前,繼續留在座位上的禮儀。而如果孩子經常跟家人一起吃飯的話,他們就會很熟悉這些進餐禮儀。
好處3 :孩子吃得更健康
研究人員稱,孩子們通常都不喜歡嘗試新口味,他們需要在大人的幫助下,減少鹽和脂肪的攝取,多吃水果和纖維。《家庭醫學文獻集》所作的一項研究就表明,和家人一起吃飯時,孩子喝的汽水、吃的油炸食品會減少,同時他們吃的水果和蔬菜會增加。
好處4 :孩子的辭彙量更大
除了能夠使孩子的飲食更加平衡和多樣化之外,和家人一起吃飯,也能讓孩子從飯桌上學到各種新辭彙,以及組織語言的能力。通過聽大人描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孩子們也學會了今後解決類似問題的辦法。
*文章來源:全國家長團體聯盟
*5月15日 聯合國世界家庭日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NAPO官網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84
-----------------------------------------------------------------------------
營養均衡 吃出專注力
作者:簡怡雯   出處:【親子天下】兒童專注力關鍵100問專刊
吃出專注力與好腦力,就從家裡的餐桌開始。什麼營養素有助專注,增進腦部發育?哪些東西讓孩子腦袋昏沉、昏昏欲睡?聰明不見得天生,吃對了,也能吃出專注力。
研究調查發現,現在小朋友普遍有專注力不集中問題,專注力與兒童的學習和行為有關。有些孩子天生注意力較不集中,甚至還有些伴隨學習障礙、情緒、過動兼具焦慮、不耐煩和急躁的行為。
造成這些情形的原因很多,與環境、遺傳、過敏、感染、食物中添加物、飲食組成、懷孕胎兒狀況等因素都有關。從日常生活角度來看,降低不利的環境因素,提供適量而不過量的必需營養素,並搭配飲食營養調理,可以有效的增進專注力,也可使小朋友的學習效率提升。
影響大腦發育的營養素
大腦發育,從媽媽懷孕時就已開始,所以孕期具備足夠與均衡營養非常重要。幼兒期的營養,更影響大腦發育,腦部功能必須靠神經傳遞物質來運作,當腦部沒有足夠的神經傳遞物質、或缺乏重要的營養素來製造神經傳遞物質時,會使生物反應途徑無效或縮短。
其中,維生素B群中B1、B6、B12、菸鹼素、葉酸等非常重要,是維持正常腦部功能所必需的營養素。
此外,研究也發現,魚油中的脂肪酸是所謂的Omega-3的脂肪酸,此種脂肪酸主要含有EPA和DHA兩種成分。其中EPA對於血脂有調節有作用,而DHA則對於腦部發育、增加記憶有幫助。因此,多吃魚可以多DHA,確實對於腦部功能有助益。
還有一些抗氧化營養素也相當重要,包括維生素A、C、E、硒等,這些營養素可以從各種蔬菜水果中獲取。小朋友每天至少五份蔬果,而且各種顏色的都要攝取,深綠和深黃色蔬果至少要一半,才不致造成記憶力衰退。
對於腦部發育神經傳導有關的還有卵磷脂。它存在於大豆和蛋黃中,補充含有卵磷脂的食物,可以促進胎兒與嬰兒大腦和神經系統正常發育。所以,幫小朋友開始添加副食品時,可以從慢慢補充蛋黃開始,稍長後也可多補充蛋和豆製品,包括豆漿、豆腐、豆乾等,以增加卵磷脂攝取的量。
此外,過敏、壓力、甲狀腺功能異常,以及腦部血液循環不良時,都會影響學習與記憶。低血糖會造成記憶力減退,這是因為大腦運作時,需要血液中的葡萄糖提供養分,當血糖濃度大幅擺盪時,會影響腦部功能和記憶力。
所以,早餐對於小朋友來說非常重要,沒有吃早餐會導致血糖降低,影響學習能力,長期下來對課業表現也有不良影響。
很多飲食因素,都會影響孩童專注力。從注意力不集中症候群(ADHD,即所謂過動症孩童)的研究發現,日常飲食若營養素不夠均衡,如蛋白質太多、糖類攝取過多、缺乏必需脂肪酸、加工食品中含有過多防腐劑、色素、水楊酸等,都會破壞腦中化學傳導物質,讓孩子無法專注的現象提升。
另外,缺乏特定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也會影響腦部發育與專注力。
例如:維生素B群,為正常腦部功能和消化吸收所必需,也能促進腎上腺素功能,調整神經傳導物質;維生素B6,則對於維持腦部正常功能很重要。抗氧化營養素,可保護細胞膜,促進循環。礦物質中的鈣和鎂,具鎮靜效果;缺乏鋅和鐵,也和過動有關;此外還有一種營養素輔酶Q10,有加速新陳代謝、減緩壓力的作用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396
-------------------------------------------------------------------------------------
讓孩子不容易專心的生理因素
作者:親子天下編輯部  出處:親子天下兒童專注力關鍵100問
專注力受很多因素影響,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外,的確有一些其他的生理狀況,也會讓孩子不專心。
專注力受很多因素影響,除了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外,的確有一些其他的生理狀況,也會讓孩子不專心。這些情況包括聽覺、視覺問題、過敏、睡眠障礙及癲癇。如聽不清楚或看不清楚,即使很努力,也只能在半知半猜下獲得訊息。這在旁人看來,就有可能誤以為不夠專心。此外,各類型過敏,如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或是對食物、物品過敏,都會因身體異常而影響專注力。
睡眠對於專注力和記憶力,有深遠影響。在兒童時期,各種睡眠障礙都可能會影響白天表現,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呼吸道阻塞導致的睡眠呼吸中止,或通氣量不足相關的睡眠疾患。若每天都睡眠不足,大腦就無法好好工作。
至於癲癇,則是指腦部不正常放電,依放電位置不同,外在表現也不一樣。如有一種失神性癲癇(或稱小發作癲癇),症狀為突發性的失神,每次只有幾秒到十幾秒,但因時間很短,所以很容易被忽略。
總之,只要身體有任何不舒服,就有可能因為這些不舒服的干擾,導致孩子無法專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26 19:31:1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超級資優!北一女畢業 美7所大學搶要她
更新日期:2010/08/22 13:51

當許多家長還在為小孩的未來憂心的時候,今年北一女畢業的高于珺,美國7所長春藤名校搶著要她,對於自己的未來早已經擘劃了藍圖,她的媽媽梁旅珠,是怎麼教育小孩自動自發?或許可以給您一個參考。
高于珺罕見地擊出了一支滿貫全壘打,7所長春藤名校打開校門,等她入學,哈佛、史丹佛等學術殿堂,是多少青青子衿畢生的夢想,高于珺表現突出,媽媽梁旅珠,位居首功。
高于珺母親梁旅珠:「我認為在學齡前,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那是一個習慣,習慣養成,現在很多家長,會把時間跟重點,放在智育方面,比方說怎麼樣去啟發這個左腦、右腦,我以前從來沒管這些,但是我在生活,教育跟觀念上,我非常的嚴格。」
像栽樹苗,一開始扶正了,後來的生長方向,自然向著陽光去。高于珺:「其實就像剛剛媽媽有提到說,小時候其實很多道理,是沒辦法跟小朋友講的,那當初就是因為媽媽很嚴格,其實媽媽真的…。」
主持人方念華:「妳有想講過嗎?」高于珺:「就是媽媽從小在...,甚至連朋友、同學,還有親戚之間都是,小朋友眼中都是惡名昭彰。」
在「看板人物」的節目中,笑談媽媽的「惡名昭彰」,是因為母女倆人感情好到無話不談,今年9月高于珺即將成為史丹佛大學的新鮮人,儘管美好的未來在眼前開展,但是高于珺對於自己能有出色的表現,還是歸功於媽媽,在她幼時打下的基礎教育。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0年08月26日 07:31pm 時新增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822/8/2bkmk.htm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錄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賬號?註冊

×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8-27 11:12:00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下面引用由Melody2010/08/26 07:31pm 發表的內容:
超級資優!北一女畢業 美7所大學搶要她
更新日期51
當許多家長還在為小孩的未來憂心的時候,今年北一女畢業的高于珺,美國7所長春藤名校搶著要她,對於自己的未來早已經擘劃了藍圖,她的媽媽梁旅珠,是怎麼教 ...
相關資料:
轉貼自: http://www.nownews.com/2010/08/23/91-2639001.htm
哈佛、耶魯、賓州、史丹佛等七所世界頂尖大學,今年全部錄取了北一女畢業生高于珺。在9月赴美留學前,被同學戲稱為「外星人」的她上電視接受專訪,與曾是旅遊節目主持人的母親梁旅珠侃侃而談她們的「學習之旅」。
外表文靜的她,其實有著「無聲的狂野」,因為從小四開始,高于珺就栽進書法的天地中,別人引以為苦,但她卻當成是樂趣,平日在家揮毫,還喜歡戴著耳機聽「重金屬」音樂。從小獲獎無數的她,也在TVBS【看板人物】節目,還當著主持人方念華的面前揮毫,一點也不怯場。
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在國中曾被當「啞巴」的高于珺,升上北一女後竟然加入有氧舞蹈社,且熱愛街舞,堪稱是允文允「舞」。但她的狂野還不僅於此,在高二時,不顧繁重課業還創設「投資理財社」並擔任社長,理由是每個人都需要賺錢,也需要用錢,所以投資理財很重要。
為何能夠培養這樣的資優生?梁旅珠表示,音樂與語文(英文)其實是越小接觸越好,在女兒低年級之前,會儘量安排嘗試各種才藝,但之後要學什麼,都以女兒的興趣為前提,絕對不強迫,因為「快樂學習」才有效。
由於梁旅珠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只要「苗正了」之後自然就會直,所以在國小一、二年級階段,她坦承對女兒的態度是「斯巴達」式的管教,完全沒有「妥協」的空間,目的是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讀書習慣,之後就逐步放手;到了小三時,也曾教導如何上課記筆記、找重點,以養成自己對自己負責的好習慣。
本身是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主持過中視【世界真奇妙】的梁旅珠(搭檔是柯志恩),在分享教養經時,還不斷與風格轉趨活潑但不失專業的方念華「輕鬆過招」,害得方念華在節目中還不時露齒大笑。梁旅珠也在「學妹」的「逼問」下,不藏私的透露更多教養子女的「勝利方程式」。
例如被問到如何與另一半分工時,梁旅珠感性的說,對兒女的教養,丈夫比較像是「策劃者」,至於自己則是「執行者」,雖然她看似很重視學業,可是她從不過問「分數」,像有時難免也會考壞,但是對於女兒帶回家的考卷,她只問錯的題目是否懂了,然後就簽名。
高于珺在高一時,就參加中央研究院舉辦的生物資優營,又參加社團,有興趣的書法也持之以恆的練習,讓人很好奇她到底如管理時間,能夠應付這麼繁重的課業。對於方念華的問題,自律甚嚴的高于珺表示,她因為讀書習慣已經養成,所以會自我安排時間,例如功課在學校完成後,回家除從事自己的興趣之外,也會看書看到晚上11點才就寢。

高于珺也謙虛的表示,其實她不算是資優生,例如在國中階段,她絕對比班上最認真的同學還要認真,花在課業的時間不會比他們少;此外,有時也會覺得課業很無聊,但轉念之後,她都把每一次的考試當做電玩之類的闖關「遊戲」,這樣的挑戰就會很好玩。
高于珺在小學階段是就讀私立復興小學,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母親的「學妹」,但她顯然比母親更厲害,也因為勇於展現自我,且自架部落格,讓讓國外頂尖名校哈佛、耶魯、史丹佛、麻省理工學院、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賓州等大學全都打開大門,刷新北一女學生百年來錄取國外名校的紀錄,而她也將於9月飛美,至史丹佛攻讀生物科技。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4 20:14:19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吵了幾天,終於上新聞了
國小教性教育同性戀 家長:嚇死了
東森新聞 更新日期:"2011/05/04 13:45"
國小課程納入兩性教育,現在同性戀甚至性關係,居然也將納入小學教材,教育部預計今年八月公佈的教師課程綱要,裡頭竟然寫著男男女女,甚至多元性關係,還教如何清洗性玩具,入骨內容老師光看都臉紅心跳,根本不知如何教小學生。
你一言我一語,立委、官員還有加上社福團體爭論不休,吵的是他們手上這幾本,教育部今年八月計畫公佈的情慾教材,連小學也適用。台灣真愛聯盟發起人齊明:「例如分享心情、興趣時間、分享身體,後面括號牽手、肢體撫摸,甚至擁抱、親吻、親密的性關係,這個是小學生在教的東西嗎?」
這麼入骨的內容光聽都讓人臉紅心跳,另外教育部出版的漫畫教材,裡頭還寫著男男、女女,甚至多元情慾關係,這一切都是為了配合兩性平等法。教育部訓委會主任柯今尉:「我想這主要是人權部分,如果說我們認為人的基本權力是每一個人應該擁有的,我們現在教的這個東西是跟主流價值相違背?其實我認為這個才是主流價值。」
台灣真愛聯盟發起人 齊明:「叫老師告訴學生說你可以有身體接觸,只要兩個人的約定,而且這是你身體自主權。」怎麼教導學生,恐怕連老師都沒準備好,甚至超過六萬人連署反對,就怕影響孩子性向,在國小性向未定的階段這樣教是否太早,還有很大爭議。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04/142/2qxt5.html
----------------------------------------------------------------------------------------------------------
多元性別教育 6萬教師家長連署籲喊卡
台灣醒報 更新日期:"2011/05/04 16:05" 蕭介雲
【台灣醒報記者蕭介雲台北報導】八月後國中小將納入性別多元教育,但內容過於露骨,引發全國6萬多名教師、家長連署抗議,立委朱鳳芝要求教育部「懸崖勒馬」,立委陳淑慧則主張,應要讓家長有選擇同意授課的權利。教育部則回應,會考慮再舉辦全國說明會再行溝通。
教育部規劃要發給老師參考的多元性別教育教材中有一篇指出,長大確定同志傾向,是因為小學時喜歡男生,而這種教材內容是否適合納入國中小教育,引發老師、家長團體質疑,包括朱鳳芝、陳淑慧今天召開記者會要求教育部調整政策。
台灣真愛聯盟則發起連署指出,一般民眾要到20多歲,才能確認性傾向,而教育部提供的教材,提及小學生可以接受同學情感告白,有愛的約定,例如分享心情、身體乃至親密的性關係,強調是身體自主權,「但這是小學應該教的東西嗎?」。該聯盟要求,教育部不能發放這種教材,並且要重新審訂內容。
「太早教導國小小孩,接觸同性戀與多元情慾問題,肯定是教育上的洪水猛獸。」台北市國小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總會長林曉儀表示,小孩身心和性別認同尚未確立前,就貿然進行相關教學,可能會混淆其性別認同與同伴關係。
「參考教材內容甚至提及,性玩具必須要清洗,以保持乾淨。」台北市教師協會理事長張文昌質疑,有很多內容適合在大學階段教育,不適合放在國中小階段,同時內容也容易引起疑慮。
教育部訓委員組主任柯今尉說明時表示,新課綱預在於八月實施,內容沒有多元情慾、同志教育,但是有多元性取向教育,納入國中小教育是人權的問題,但家長和老師若有不了解的地方,教育部也規劃舉辦全國說明會,再作進一步的溝通。
而全國家長盟理事長謝國清今天也在記者會中指出,教育部所印製的《認識同志》教育資源手冊,內容寫的不錯還非常豐富,可以提供家長和老師參考,但是如果老師直接引用做為教學內容,就會變成不是尊重性別,而是認識「性」,教育部應釐清爭議並回歸課綱精神。
陳淑慧與全家盟也一致要求,政府必須循序漸進,應讓國中小學生家長有選擇同意是否接受這項教學的權利,同時必須制定完整配套措施,並與家長、老師和社會充分溝通和說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504/115/2qy24.html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5-7 20:4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母狼的啟示】 作者:洪蘭
「唯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當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
他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多了,沒有去找工作,整天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最近跟
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你如果真的要為孩
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雖然他父親是
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
錢,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
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
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
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結果發現是
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他業餘捕
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這隻母狼會因為
沒有人處理而餓死。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
小狼,所以他與同伴費 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他把自己
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
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
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讓他替
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
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
會以誠相報。(他開玩笑說,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禽獸不如了。)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
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
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幫助的人快樂得多,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施比受更
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那段人生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唯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
自食其力,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 選自《歡樂學習理所當然-健康生活》台北:天下文化書坊,2004 年 )
導讀:
洪蘭,福建省同安縣人,一九六九年台灣大學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取得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
學位。曾在耶魯大學哈斯金實驗室及加州大學爾灣醫學院神經科接受博士後訓練,之後進入聖地牙哥沙
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河濱校區擔任研究教授。一九九二年回台任教於中正大學心理
所;曾為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創所所長,目前為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暨認知
神經心理學實驗室主持人。
洪蘭研究、講學之餘,致力科普書籍的譯作,曾翻譯三十三本生物科技及心理學方面的好書。近年
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更致力於閱讀習慣的推廣,足跡遍及台灣各縣市城
鄉及離島近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
她擁有法律人黑白分明的正義感,卻同時兼具行醫者悲天憫人的情懷,從愛情、教學、研究乃至社
會服務的道路上,洪蘭始終維持著不卑不亢、剛柔並濟的堅持。因此強調社會關懷的重要性,要付諸行
動,讓世界不一樣,當一個社會禍福共享、同舟共濟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再大的困苦大家分
擔下來,日子也就過下去了。而課本之外的品德教育格外的重要。她說人格教育是潛移默化的,「人文
教育是人成為人的核心教育」,它不是大人一昧的灌輸即可見成效。
本文選自《歡樂學習理所當然-健康生活》,是許多父母要看的故事。它啟發我們:用學習累積生
命的能量,建立自我顛撲不破的經典價值,這才是生命中的貴人。這一篇「母狼的啟示」,確實是「一
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她專研認知神經科學,心繫教育,又擅長說故事,善於運用敏銳的觀察力,配合批判思考力,透過
專精的腦神經科學研究將複雜的「人性」作一個統整以後,將專業領域的心得與豐富的生活經驗,透過
淺顯易懂的文字,把她的影響力藉由文字的力量傳遞給每個人,讓每個人都能適才適所的將自己發揮到
淋漓盡致。就如同嚴長壽先生在推薦序中寫到,「用最簡單的語言,將最深沉的道理,以最輕鬆的方式
鋪陳,引經據典而且言之有物,讓讀者馬上就能明白微言大義。」
人生有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這物競天擇的時代亂流中,野生動物縱然兇猛,卻比不上人的心兇狠可
怕。整日上網、閒蕩無事,結果將很悽慘。她為抗壓性低、不耐磨練的草莓族,對症開出一帖良藥:「唯
有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一樣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溫室的花朵總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給孩子
魚吃,不如教孩子如何捕魚,要讓孩子活得更自在獨立,不要保護過度,唯有讓他們多吃苦、多磨鍊,
培養挫折容忍力,才能改變他們的觀念,觀念改變行為,行為造就觀念,信念改變人生。
我們要以正面積極的態度迎向嶄新的每一天、每一個挑戰,面對逆境、歡迎困難,每天的心情都是
零的開始,打開心胸,讓希望進來,待人以誠,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她曾經提出一個問題「假如
你有能力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你會願意改變學校、社會、國家、國際的現狀嗎?」她說生命必須往前看
才活得下去,人一定要做一些比生命更長久的事情,當生命消失時,至少要讓這副臭皮囊化作春泥更護
花!
http://120.118.195.8:88/plan/98happytolearn/11.pdf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11年05月07日 09:14pm 時新增 -=-=-=-=-
[寓言故事]父子騎驢
今天在休息時間,翻了一下客戶的雜誌,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談到「父子騎驢」的事情。
這個故事是出自伊索寓言,後來,也有人說是中國的成語故事,不論真實出自於何,寓言,主要是讓你學習發想和異地而處的感受,故事內容是這樣的:

有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要進城,在城郊的路上,路人看著兒子說:「你明明有驢,為何不讓你爸爸坐?讓他不會這麼舟車勞頓的,不是很好嗎?真是笨蛋耶!」
父子聽了聽,也對,於是爸爸坐上了驢背,向前走了一段路,另一邊的路人就對著兒子說:「你為何讓你爸坐驢背?驢是低賤的駝獸,你應該讓你爸坐馬背才對呀!真是不孝子!」
兒子聽了,嚇得趕快請老爸爸下驢,畢竟驢很低賤,那麼就讓自己來承擔吧!便一屁股坐上了驢背,又走了一段路,又是另一批路人對著老爸爸指指點點,說:「這個爸爸真不慈愛,居然讓寶貝兒子騎在驢上!」
父子倆想了想,兩個人不騎驢被唸,一個人騎驢也被唸,那兩個人騎驢總可以了吧?於是老爸爸也坐上了驢背,正當父子倆高興的找到了解決方法時…
又有一群路人指著父子倆大罵,「一頭瘦小的驢,上面載著你倆,想壓死牠啊?你們還有沒有仁心!!!」
父子倆一氣之下,兩個人下驢,並把驢扛在肩上,氣呼呼的進城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哈∼做什麼都不對,若你是劇中人,不知你會怎麼處理路人的閒言閒語呢?
父騎子不孝,子騎父不慈,父子騎不仁,皆不騎不智。
若你是劇中人,卻想不出來該怎麼辦的話,表示你還未訓練好解決「異質意見」和領導的能力。
領導最怕「優柔寡斷」、「道聽塗說」,父子倆不斷的聽路人說意見,自己卻沒有一個定見,不斷依附他人意見的結果,只有落得眾矢之,囧死了。
「異質意見」的存在,是必需的,但不是必要的。
常人多批評,事後多諸葛,是人們最常見的人性之一,等到事情發生後,才給一堆意見,弄得當事者愈聽愈亂,反而失去解決問題的目標。
路人的意見可參考,但不見得都要採納,運用適當的應對方式,是能夠巧妙破解窘境的。
提供一個解法:
父累父騎驢,子累子騎驢,驢累父子不騎。
大家都不累呢?當然也不騎,等到有人累時,再騎囉∼
所以,這樣的話,怎麼做,都有個理由去應對言多的路人。
你覺得解法如何呢?呵呵∼
http://www.wretch.cc/blog/landbird/22163607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1-10-26 16:44: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洪蘭:沒有退路時,路就出來了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作者:洪蘭
當沒有人可以靠時,自己就勇敢起來了;也發現中國古代兵法很有道理,破釜沉舟、過河卒子的確有效,沒有退路時,路就出來了。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大起大落是常事。人要靠自己,千金散盡還復來,只要有能力、有信心,絕對可以東山再起。
一位在美國的朋友告訴我,過去一位在事業上非常得意的朋友,現在落魄到幾乎無家可歸,快變成華爾街的遊民了。原來他投資失利,不但退休金泡湯,房子還被拍賣,加上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找工作不易,現在情緒低落。大家輪流請他吃飯,給他打氣,怕他去自殺。我看了信很同情他,但想起我父親常說,年輕時吃點苦沒有關係,不要老了,做不動了,再來辛苦。也想到朋友是救急不救窮,他靠別人不是長久之計,一定要自己站起來才行。
美國有位很成功的證券公司董事長在他回憶錄中說:身為黑人,要出人頭地有很多不利的地方,幸好他有位好媽媽,教給他樂觀進取的主動積極人生態度(難怪拿破崙說一個孩子行為舉止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他的母親)。這位董事長小時家境貧窮,沒有任何娛樂,唯一的娛樂是每天跟母親一起看電視。
當時美國西部片盛行,專演白人跟印第安人打仗。每次打到最後,彈盡援絕時,鏡頭就會轉到地平線,整個螢幕除了黃沙和仙人掌,沒有任何東西。這時他母親就會指著電視機說:「兒子,看到了嗎?騎兵隊不會來。」當時他不能接受母親的話,螢幕中明明遠方煙塵飛起,馬蹄聲響起,這不是騎兵隊來了嗎?結果鏡頭一拉近,果然不是騎兵隊。
當然演到最後一定是白人英雄贏了,他母親就說:「看,他會贏就是他不期待騎兵隊來救他。」沒有外援就只好發揮聰明才智,想辦法自救,人只有靠自己才會看到明天太陽的升起。後來他每次碰到挫折,山窮水盡時,耳邊就響起母親的話:「騎兵隊不會來。」他只好自己扮演騎兵隊,把自己從困境中救出來。他說若一心等待別人救援,他現在已是餓莩了。
我出國時,父親在松山機場也跟我說了同樣的話:「我們是異鄉人,在別人的社會裡討生活,碰到挫折是本分,是本分就不可以抱怨;不抱怨,就可以把指責別人的時間和精力用來解決手邊的問題。」又說:「人在海外,隔了個太平洋,不能靠家裡來幫忙;出外,一切要靠自己。因為遠水救不了近火,不要浪費時間去譴責他人,也不要浪費精力去自怨自艾,這些都無濟於事。」父親強調,凡事只有自己可以怪,因為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到現在的情況的。別人或許騙了你,但他沒有強迫你。
我發現當沒有人可以靠時,自己就勇敢起來了;也發現中國古代兵法很有道理,破釜沉舟、過河卒子的確有效,沒有退路時,路就出來了。人生不可能沒有挫折,大起大落是常事,我寫信告訴那位朋友,人要靠自己,千金散盡還復來,只要有能力、有信心,絕對可以東山再起。
我們也要趁早把這個道理教給孩子。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989&page=1
..............................................................................................................................................
鄧惠文:跟上伴侶的腳步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作者:鄧惠文
三十五歲左右的女人跟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事業、生活習慣和思考模式到一個階段,人生大體的方向跟成熟度都出來了。這時夫妻可能感覺「我現在要的東西伴侶身上都沒有」……
三十五歲左右的女人跟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事業、生活習慣和思考模式到一個階段,人生大體的方向跟成熟度都出來了。這時夫妻可能感覺「我現在要的東西伴侶身上都沒有」,或發現兩人目標分歧、意見不同,很容易遇到婚姻的考驗期。有些太太到了三十五歲,突然覺得她想要一個早上會陪她散步的男人,但她先生埋首工作很久了。而先生到四十歲要的是能幫他打點人生版圖、了解他的太太,外貌、家庭背景都不再重要。
夫妻遇到考驗,要看兩人可否一起成長和調整。伴侶會有新的自我成長,因此要提醒自己別沿襲以前的習慣,認為「反正你以前都是要怎樣,我就繼續怎樣」,這並不是突然的改變,而是累積的。若有一方想改變,另外一方抗拒或跟不上,心靈的距離就會拉大。遇到考驗時,第一是隨時把對方當做一個新的人來觀察。雖然你跟他�她睡在一起十幾年了,每一天都要想:「今天這個人醒來會不會有新的想法?」所以每天都要重新去訪談他,看他的喜好有沒有改變。我覺得這是很多夫妻忽略的地方。
第二,心態上要有「既往不咎」的準備。比如你天生浪漫,為了配合先生,把自己變成一個務實的人。有天先生說要浪漫,你受到大衝擊:「我早說過浪漫很重要,是你不要,結果我放棄了,現在去哪裡找給你?」這時不能因為過去對方不滿足自己,現在就不滿足對方。有些人會有中年危機和焦慮,突發奇想要嘗試新事物時;另一半不要害怕,試著相信對方改變的潛力,兩個人才可保持同步。
如果有小孩,其中一個人想變,家庭責任分配會受到挑戰。有時另一半會把一切扛下來,看起來很好,因為你自由了;但這麼做其實是困住你的另一半。你不能把拋出來的責任強加在另一人身上,這樣最後夫妻一定會有距離。最好是把多出來的責任分配到其他地方去,像適度的讓小孩獨立、請親戚幫忙,或找互助團體。
很多先生到了四十歲,覺得要多陪自己的爸媽,本來可以接受太太不常拜訪他的父母,現在要求每星期都要回去。太太會覺得,當初嫁你就因為不用太常回婆家,現在竟然要我去當個小媳婦?很多人就在這個階段起衝突。夫妻間要「跟上」的意思是,先生要理解自己開始擔憂爸媽,太太也可能開始要享受人生,可是你要她把時間用來陪你盡孝道。要了解對方的焦慮,別把自己的需求完全套在對方身上,要經過討論,找出互相配合的方式。
這個年齡層的人應把時間安排的順位列張表,比如工作、父母、休閒、親子、夫妻。回想一下這個順位跟三十歲有什麼差別,然後把這個轉變的地方說明給伴侶聽,兩個人再分享以後生活要如何調整。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6982
..............................................................................................................................................
該不該讓孩子覺得「我很特別」?
    作者:顏擇雅
    2011.10.26
自尊心到底怎麼回事?它讓孩子覺得「我很特別」而胸懷大志;
卻也讓孩子「勇於做自己」,而我行我素,脫離現實?
父母該如何善用自尊心,因材施教?

最近看了兩部藝文作品,內容都碰觸到親子教養。一是二○○四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可愛大道》(Avenue Q),劇中有個年輕人剛畢業,找工作碰一鼻子灰,才知從小到大常聽到的「你很特別」都是騙人的,自己一點也不特別。另一個是美國作家法蘭岑(Jonathan Franzen)在二○一○年出版的暢銷小說《自由》,其中有個失意演員,小時候媽媽充分支持她往戲劇發展,學生時代每次登台,媽媽都到場加油。後來她進入百老匯闖蕩,一晃二十年還是一事無成,經濟上需要媽媽接濟不說,還怪媽媽當初不該鼓勵她走這條路。

顯然,兩部作品的創作者都對親子教養的「自尊心至上主義」很不以為然。從七○年代開始,「高自尊帶來高成就,低自尊帶來低成就」在美國教育界變成主流思想,父母就被灌輸要學會尊重小孩;小孩則被灌輸要相信自己,勇敢做自己。美國幼稚園還教小孩用〈兩隻老虎〉的旋律唱出這樣的歌詞:「我很特別,我很特別,看看我,就知道。非常與眾不同,非常與眾不同,就是我,就是我。」

自尊心vs.自信心

在理論界,對這種教養文化提出最尖刻批評的,是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副教授珍•特文吉(Jean Twenge)。她在二○○六年出版的《Me世代》(中文版由遠流出版)一書指出,以「自尊心至上」所教出的孩子,較有自信是真的,但長大後也較不快樂。要孩子「勇敢做自己」,他可能會變任性,不管別人怎麼想,甚至性行為提早,交男女朋友也更容易分手。而且,小時候就習慣被肯定,出社會才發現升遷不易,他會變得眼高手低,年年換工作,愈換愈鬱鬱不得志。

我雖然覺得特文吉的批評有道理,卻認為高自尊再怎麼糟糕,也沒有低自尊糟糕。孩子如果不敢做自己,只想從眾,一定一窩蜂只想擠進熱門科系,捧鐵飯碗。工作上比較耐操是真的,也經得起老闆罵;但自我期許低,安於現狀,對變化的適應力一定比較差,經不起「世界是平的」經濟劇變速度加快的考驗。

那麼,自尊心到底怎麼回事?為什麼它既可讓孩子胸懷大志,也會讓孩子我行我素,脫離現實?

我常聽到「自尊心很強」一語,總覺得有語病。自尊心很強的人往往嘴硬,不願承認錯誤,別人才要小心別傷害他的自尊。這麼說來,他的自尊心應該是很脆弱才對,怎麼說強呢?自尊心至上主義的第一個缺點,就是太顧到孩子的自尊,結果只培養出脆弱的高自尊,讓孩子經不起打擊。

第二個缺點,是把自尊心與自信心混為一談。自尊心來自趨榮避辱本能,沒有人天生不愛面子,所以自尊心人人都有。自信心卻不是本能,強弱因後天、先天條件而異。姊姊各方面都優秀,弟弟就容易自卑;外表或家境不佳,也容易自卑。反之,常被爸媽帶去看展覽、表演,課外知識廣,就容易有自信。以《哈利波特》中的角色為例,跩哥的自信來自家境,妙麗的自信來自知識豐富,榮恩的自卑是家境再加上哥哥太厲害,奈威的自卑就比較像與生俱來。

因材施教,運用自尊心

既然自尊心是本能,應該是很好用的激勵工具才對。自尊心至上主義鼓吹人人有獎,考試不排名次,等於是假設所有小孩的自尊都脆弱。但是,自信小孩的自尊心一點都不脆弱,自卑小孩的自尊心才脆弱。如果我們可讓自卑孩子的自尊心經得起考驗一點,自卑孩子就可變得更勇於嘗試,進而建立自信。

因此,自尊心怎麼運用,應該是因材施教的問題。我不贊成大人跟自卑孩子講「你很特別」,以免他把「特別」解讀成「特別糟」。鼓勵他「勇敢做自己」也不好,這樣他會以為不認真、不努力也是在做自己。最好是說:「你不是不好,只是還不知道自己哪裡好。你應該多試試,也許換個方向,才有機會發現自己的好。」努力帶來成就,帶來自信,這樣他自尊心就不脆弱了。

至於自信的孩子,他本來就覺得自己很特別,跟他講「你很特別」不只沒必要,還會讓他更我行我素。要他「勇敢做自己」,搞不好只會讓他輕率選科系,沒興趣再轉系,大學念七年還畢不了業。對這種孩子,爸媽不妨做個忠誠的質疑者。例如,許多小女生都崇拜小S,想去念華岡藝校,爸媽不妨請她想想:「華岡藝校那麼多畢業生,為什麼只出一位小S?不是小S的其他人有哪些選擇?」這樣會比無條件支持更有幫助。畢竟,自信孩子的自尊心沒那麼脆弱,早點習慣質疑與批評,對他比較有建設性。

至於小說《自由》中,失意演員把自己的挫折怪到媽媽頭上,雖然很強詞奪理,卻不乏引人深思之處。全心做孩子的啦啦隊,跟孩子說「我相信你」,結果造成孩子的過度樂觀,這種媽媽不該負某種責任嗎?也許,當初媽媽該跟孩子說:「在媽媽所接觸的小世界,你當然是特別的。但是將來你到大世界,會遇到很多對手,他們在自己媽媽的眼中也是特別的。你能不能在世人眼中比他們更特別,只有靠自己去證明了。」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Topic.action?id=71&nid=1024
..............................................................................................................................................
不一樣的同學,激發了同理心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竹大附小學前融合班】融合教育,是讓一般孩子跟特殊兒在一起學習和生活。這裡的每個孩子天天練習和實踐「同理心」,環境讓他們自然的彼此相愛……
每天早上,5歲的一般生玲玲踏進月亮里的教室,就開心的跟一位從未開口向大家說話、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同學小欣道早安,雖然小欣沉默依舊。
竹大附小學前融合班共有3班,每班18位同學,其中就有6位特殊兒,這個一般生與特殊兒2比1的極高比例,從民國78年開園以來一直沒變過。在這個融合教育實驗校區,不教注音、英語或才藝,不出作業,孩子只要帶餐碗來上學就好,卻一直是新竹地區的熱門公立幼稚園。
因為想進來的特殊兒太多,但名額有限,校方會告知一般生家長融合教育的理念,以及校方能提供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家長先認同後,帶孩子進行簡單的發展能力(如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與理解能力)與群性評估,再辦理入學。
「有些一般生家長是因為我們做融合教育,特別把獨生子女送來就讀,希望他們及早接觸不一樣的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培養包容、同理心和好品格,」從一開園就在此任教的資深幼教老師羅素琴說。
羅素琴說,他們不會刻意跟全班介紹哪個孩子生了什麼病,只會告訴大家他有哪些需要協助的地方。
比如腦傷的成成情緒一來會用手推人,老師和同學就一起提醒他:「來,我們來拍拍手」,轉移他想推人的衝動,當他跑來跑去,大家也會幫忙拉住。
小杰有語言發展遲緩問題,老師會說:「小杰想認識大家,但還不知道怎麼說,大家可以教他:『我叫○○○!』」因為學前幼兒可塑性非常強,經過老師的示範帶領,大家經常搶著當小幫手,特殊兒因此得到很多刺激學習與模仿的機會。
「我們看到的是每個孩子特殊的能力,用能力來帶領孩子進步,」融合班教師助理員林麗真說,即使是一般孩子也會有需要協助的時候,有時特殊兒超強的認知能力還可以幫助同學,協助累積正向的社交經驗。像是選擇性緘默症的小欣雖不說話,但繪畫創作能力非常強,她可以把媽媽說的故事濃縮在圖畫紙上,她的作品會被老師公開大力表揚。
「融合班的老師不僅要互助合作,為彼此打氣,也必須在教學引導方式上不斷精進,」老師陳美秀說。
有次學校裡轉進一位注意力缺失症候群的大班男孩丁強。早上一來他會窩在角落安靜看書,過不久就開始搞破壞,在校園裡東奔西跑,連警衛伯伯也拉不住,老師們身上滿是被咬的傷痕,頭痛不已。後來他們改變策略,早上一到就開心的打招呼、擁抱他,仔細觀察他的眼神,當他開始想攻擊破壞時,立刻帶出去攀岩、拉單槓,做些需要大肢體用力的動作,來舒緩壓力。後來丁強一感覺不對就自動找老師幫忙按摩,已經慢慢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與情緒。
這裡的每個孩子天天練習和實踐「同理心」,根本不需要再拿繪本教。羅素琴說,同理心每個小孩都有,差別在有沒有被拉出來放大,正向增強而已。環境讓他們自然的彼此相愛,而這是用錢買不到的。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191
..............................................................................................................................................
不補習,也能第一名的讀書方法
    2011-10
    親子天下雜誌28期
    作者:許芳菊
【梁旅珠的教養心法】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台大外文系、美國賓州大學,求學過程一路順遂,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她在孩子出生後,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孩子不用補習,功課不勞大人盯,還能申請到全美七大名校,這孩子的媽媽有什麼獨特的教養心法?
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畢業,考上台大外文系,留學美國賓州大學,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一路順遂的她,在孩子出生後,有十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同時申請到美國哈佛、史丹佛等七大名校,兒子也在今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她的教養方式引起許多人好奇,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第一名的學習祕訣是什麼?《親子天下》特別專訪梁旅珠,分享她的教養經驗。
---
教養心法  1   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孩子幼稚園時,我帶他們上各種好玩的活動,並沒有要他們去背誦或學習什麼,但讓他們玩很多。上小學以後,我認為小一很重要,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期,所以從小一開始,我盯得非常緊。
★小一、小二培養讀書習慣
他們讀的私立小學是全天班。小學一、二年級晚餐過後第一件事情,我就要孩子拿出聯絡簿,看看今天有哪些功課。我會引導他們在精神比較好的時候,先做難的功課,其他像是剪剪貼貼、查資料這類比較輕鬆的功課,就放到後面。
我就坐在他們身邊,陪他們念書、寫作業;完成後,盯他們檢查或複習,確定每天的計畫都要實行。當他們有困難時,我會立刻協助他們找出解決的方法,比方說查字典或找參考書。
休息的時候,就各自歇息,幾分鐘再回來一起做。小一、小二盯很緊,就是為了養成習慣,習慣了,他們就會這樣去做。
http://parenting.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2743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2-5-21 17:29:29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Melody 於 2012-5-21 09:43 AM 編輯

恐降低國家競爭力 李家同:12年國教應喊停
葉立斌
2012年5月19日 00:02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教育部欲推行12年國教,受到各界質疑,在教育界地位舉足輕重的國立清華大學校長李家同以「我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投書平面媒體,其後,他的學生將該文章 上傳臉書供網友分享。他認為,一再強調免試入學只會讓教育畸形化,更直言12年國教如正式上路,「我們的國家平均的學業程度將大幅滑落,整個國家的競爭力 也將大幅滑落。」

在該篇文章,李家同說明,目前的制度已讓學生認為,不念明星高中,甚至不進高中也可有所成就,但教育部反而消滅這項正面共識。且過度強調「免試入學」,恐 讓中等程度的學生無所適從。

12年國教打算做到高中均質化,打破明星高中思維,但此舉恐將使得迴避教育部政策的私立中小學變成「明星中小學」,無助於消滅明星高中。

12年國教重視技藝與品德,並將它們列入評分根據,他認為相當不妥。舉例來說,一所高中收了一名會彈鋼琴的學生,但該生的成績嚴重落後其他學生,這對他的 影響自然是負面的。且入學考量品德,根本是在破壞「德育」,以後恐出現大量為了升學而當志工的學生,但為成績當志工,根本是在污衊志工。

另外,免試升學將把程度優劣懸殊的學生放在一起,有違孔子因材施教的理念。「這絕對不是好事」。他說明,目前有許多國中生在上課時無法跟上同學的程度,被 老師放棄,自己也放棄自己。「難道要讓這個不幸的現象,延續到高中嗎?」

李家同更表示,目前有許多高三生不會背九九乘法,或無法背出26個英文字母。他呼籲馬英九應正視後段學生的程度問題。

李家同原本將這篇文章投書馬英九,但至今仍未收到回音。他的學生將文章貼在臉書上,目前已有超過5千人轉貼。
-----------------------------------------------------------------------------------------------------------------------------------------------------
我對十二年國教的疑慮 - 清大教授李家同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9-15 09: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鄧惠文:陪另一半面對心底的傷



    2013-09
    親子天下雜誌49期
    作者:李宜蓁 採訪整理

結婚後,除了要面對另一半,還有他(她)的原生家庭。當原生家庭「有點問題」,另一半卻不感到困擾,或者身陷其中沒有自覺,你該用什麼態度面對?如何溝通才不會波及夫妻感情?

當我剛從國外受訓回來,深深贊同「人結婚後應該要跟原生家庭脫離」的說法。不過在台灣跟很多夫妻工作後發現,我們的文化應該要對這個想法有一些不同的理解和運用。

假設今天是先生的原生家庭有點問題,他覺得自己不受疼愛、父母比較疼哥哥或弟弟,所以婚後他會有意無意想拉太太或小孩,去扳回他在父母心中得不到的。比方他媽媽一向疼哥哥——學歷比他高、收入比他好,可是哥哥娶了非常高傲的嫂嫂;他娶的是比較活潑善良的太太,於是會一直要太太每週去跟他的父母一起買菜、逛大賣場、負責煮年夜飯及善後,製造相處機會。太太不懂為什麼先生做這種要求,而嫂嫂都不用這樣。太太抓狂罵先生,先生說:「不然我跟你一起洗碗好了。」這下換婆婆出來罵,質疑「為什麼媳婦要兒子洗碗」,最後夫妻吵架。

開不了口,才讓另一半代打

這時大家不要以為先生會坐下來拉著太太的手說:「從小我都得不到媽媽的疼愛,所以現在有了你,想借助你的幫忙,夫妻合體可以贏過哥哥。」沒有老公會這樣跟太太講的。婚姻諮商常常做到這步就卡住了,因為很多太太都說:「要是老公承認,就說想討好你媽,你做不到但是要我幫忙,不就好了!」原生家庭帶來的問題已經造成先生內在很大的痛苦跟自卑,可是大部分先生不容許自己遜到要找女人來得回爸媽的關愛。



還有一種是先生沒辦法開口跟自己父母溝通,把老婆拉進來表達他的愛恨情仇。有一種先生會故意擋著老婆不去幫媽媽做事;也有老公對父母唯唯諾諾,挨罵了不講話,後來婆媳衝突對罵,其實太太罵媽媽的話,字字句句就是先生一直想講、但是講不出來的。

若是大家覺得你跟先生的原生家庭之間有些困難,可是為什麼先生都不體諒、不幫忙?退一步想,會不會他跟自己原生家庭有心結?如果現在把這篇文章拿給先生看可以解決嗎?

不,他一定會抗拒。我們必須去消化這件事,之後慢慢跟他談,這時切忌在傷口上灑鹽。不要再說:「你哥哥、嫂嫂都不用去送水果,你媽還不是給他們買新車、付房子的頭期款,那我們做成這樣,你媽有對我們比較好嗎?」不要說中他一輩子的惡夢,他的傷口被灑鹽一定會很激動,然後罵太太愛比較,其實他心裡比太太還愛比。

心疼,才緊縮另一半的付出

為什麼要拉著另一半不要對原生家庭過度討好,其實是在心疼另一半。這時太太要給予溫和的肯定:「你這麼孝順爸媽,我很感動,你怎麼看哥哥跟嫂嫂?」引導他去探索自己內心的遺憾,然後一定要讓他知道你很願意幫忙,你也不願意他吃虧。有時太太是看到手足間的情結,想要保護先生。接下來,你們可以找些比較有效、正向的方式跟父母建立關係,而不是盲目跟兄弟姊妹比較付出。

還有現在岳婿關係密切,太太有時常覺得先生很小氣——叫她不要再管娘家的事。比方先生感覺岳母對太太一直有種過度控制,太太跟媽媽吵架,可是放不下、又回去管,管了之後又被媽媽控制。太太回來哭,要先生安慰,先生覺得是岳母虐待太太,太太又回來虐待他。所以先生說:「不准再去管你弟弟的事,或是你爸媽的事!」

不過奇怪的是,太太會覺得自己好可憐、好委屈,娘家那麼多事情,先生卻這麼小氣,不讓她拿資源、拿錢回娘家。可是太太請退一步想:你先生真的那麼小氣嗎?可能真的有小氣先生,但比例應該不大。會不會是因為太太在表達對父母的情緒時太誇張了,嘴巴說「好氣」,但哭完就沒事,第二天又打電話聊天和好;但是先生只聽到前晚你跟你媽講電話吵架的話。若是太太希望先生支持自己對娘家的付出,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委屈全面讓先生看到,有時要平衡報導,表示你在付出時覺得很踏實。

夫妻有共享的資源,不管是賺進來的錢或夫妻的情緒量,都是要打造家庭、分給小孩的資源。

這個資源是定量、有限度的,所以當有一個人拿去外面用,另外一個人都有權檢查。這個權,不是「可不可以拿錢回原生家庭」,而是心理上,我們要一起過一輩子、又有小孩,我們能夠容許這麼多資源,流回婆家、岳家與親戚朋友嗎?所以當你的配偶開始在緊縮這個出口,不允許資源一直流出去的時候,通常要停下來回頭看看,自己是不是過度流出,逼使另一半要來做看管、緊縮檢查的工作?下一期我們將會再談「太過完美」的原生家庭會帶來哪些問題。(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1-27 00:34:27 | 顯示全部樓層
鄧惠文:婚姻裡的自卑與嫉妒

2013-10
親子天下雜誌50期                   作者:李宜蓁 採訪整理

在上個月的專欄中,我們已經談過「當另一半的原生家庭有些問題,該如何面對」。那麼,如果另一半的原生家庭很緊密、很完美,又會引發哪些問題呢?

以太太的家庭為例,夫妻結婚後,太太的心依然在她的天堂原生家庭裡面,完全沒有想要出來的意願,這時候就會碰撞配偶內心的不足。如果另一半跟原生家庭很好,你會有一種焦慮是:「我能夠給她更好的家嗎?」除非先生自己的原生家庭也非常緊密、非常理想,不然常見的落差就是:夫妻的一方來自於很受呵護、很開明、感情很好的家庭;一方則是來自比較不好的家庭,這樣的兩個人特別容易會在一起。

比方甲遇到乙,發現乙的脾氣很好,性格好穩定、活潑快樂、很有能量,甲在自己家裡沒有得到溫暖,就容易被乙吸引。乙這種性格來自於關係很好、很緊密的家庭,所以甲也帶著某種期望:如果能成為乙家的一分子,自己也可以享受這樣的家庭氣氛。

可是婚後很幸福的乙,不了解甲的心思怎麼會這麼細密敏感,為什麼媽媽的一個眼神,就讓甲覺得媽媽對姊姊、弟媳都偏心?乙覺得甲怎麼那麼「愛計較」?因為乙沒有辦法理解,甲長期處於情感資源不足的環境下,心思當然要夠細密,要嗅出哪裡有資源、趕快去搶,才有得吃。

因為不安,愛計較又難相處

可是當甲來到這麼情感豐沛的家庭,大家都沒有在計較、只有甲在計較的時候,乙會覺得甲好怪,整個家庭也容易覺得甲「怎麼那麼難相處」,因為他們都很好相處啊。甲日益覺得自己是外人,內心會羨慕更會不安:「如果我終究要把配偶拉出來,成立一個小家庭,我有沒有辦法給那麼多?」



這時候甲可能會有兩種反應:一種就是癱瘓、什麼都不做,反正再怎麼樣,都無法給她比她爸媽更好的東西,那就什麼都不做;另外一種就是想要切斷乙跟父母的連結,剝奪她本來有的,她才會覺得我的愛讓她吃得飽。這兩種反應,都是甲對自己的愛缺乏信心。

這時甲要做的功課是:如果配偶跟原生家庭的互動非常快樂幸福,能不能去看到這就是她之所以吸引你的那個最重要的養分、能不能去珍惜?即便自己用不到,即便配偶的父母、兄弟姊妹沒有對你這麼好,那他們的愛放在配偶身上,你可以跟這樣的人當伴侶,你是不是能夠「真心喜悅」?

通常我們嘴巴都說很喜悅,但是內心的陰影自卑、嫉妒、不安並沒有被消除,那不是真心的喜悅。真心的喜悅是處在這樣一個緊密的家庭中,你可以有安全感;看見他們感情好好,全部都窩在沙發上,你也想要窩在一起,你要敢去要。

坦承表達,擁有更多的關懷

我看過很多岳父母也好、公婆也好,他們並不會知道甲的成長細節,頂多知道甲的父母離婚或分居;更不會知道甲成長過程中感受到的情感品質是什麼,兒女也不會跟他們講這麼多。但我也看過很多令人動容的對話,比方女婿甲有一天終於對丈人說:「我的爸爸都不像你這樣,我每次跟你聊天提到一點我的業績或成就,你就會好開心,覺得女兒嫁給我很棒。我真的受寵若驚,因為我的爸爸沒有這樣。」

就算長輩的愛沒有作用在甲身上,他也可以有能力去看到「他們如何對自己女兒付出」,並且坦承的表示自己的父母並沒有這樣對他。通常這種狀況下,乙的父母會說:「真的?這麼可憐,那這個半子我們一定要多疼一點。」有些人會想像,如果告訴岳父母「我們家沒有像你家那麼好」,會被岳父母看不起。其實,長輩都會把我們當成小孩,是我們自己的情緒在作祟。

西方的家庭理論主張:人婚後就要跟原生家庭脫離,但我發現台灣的夫妻婚姻,其實大幅度的「想要」或「需要」上一代跟雙方原生家庭的支持與祝福,通常也會覺得不能奉養父母是一種遺憾。

但夫妻如何在原生家庭的網絡下把夫妻的任務做好?一定要釐清價值觀。年輕夫妻成長於傳統的「父子軸」家庭結構,卻嚮往西方的「夫妻軸」,所以會看到年輕夫妻期待能維持親密相處,認為兩邊的父母都應該來分擔照顧小孩的責任,自己卻沒辦法長大成為真正的父母。最糟糕的狀況是,年輕夫妻想在父子軸跟夫妻軸得到好處,但兩邊的壞處他們都不要,還要抱怨公婆跟岳家。

年輕夫妻要認知到,既然婚姻年資短,萬事都得用自己的方式慢慢來;但也要了解你們會需要上一代的幫助,是因為你們對於「當父母」還沒有信心。未來若要換取小家庭更多私密空間,得有更多時間不去倚賴上一代,你們就要願意負擔更多照顧小孩跟家事的責任。夫妻先去處理這中間的矛盾跟轉換,才能深刻的處理衝突、一起成長。(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余佩雯)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1-27 00:37:15 | 顯示全部樓層
鄧惠文:當伴侶的可愛變成討厭

2013-11   親子天下雜誌51期   作者:李宜蓁 採訪整理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親子天下51期《培養正向勇敢的心》>>


關係中的喜歡跟討厭,自以為是正確的選擇,卻是一團糊塗。

相遇一開始,我們問:「你是那個對的人嗎?」然後「好像是他。」「絕對是她!」

婚後一起生活相處,難免衝突時會自問:「這討厭的一面也是你,是當初我選擇的你嗎?」

然後有人會希望伴侶改變,不改就看彼此能撐多久。

我們自己對喜歡或討厭的特質,其實充滿矛盾。不管多喜歡什麼都有但書,在某些狀況下,某種令人喜歡的東西也可能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人的各種性格,除了容易被看見的表象之外,往往存在著相反的元素。如果一個人非常聰明,也一定有傻氣的地方;如果你非常勤儉,一定也有浪漫隨興之處。

分析心理學家榮格(C.G. Jung)說:「每一個人出生的時候性格都是完整的。」就像老莊說的「陰陽永遠同時存在」,只是我們看不到。

我們成長過程中為了符合外界對我們的期望,不管是父母、老師、另一半或工作環境的要求,會期待我們要「像什麼」;為了要「像」,我們會把個性中「不對」的地方蓋掉、塗黑、不打光,只留下別人要的、適合我這個角色的東西,然後去凸顯「亮」的地方,其他不合用的就把它壓到暗處收進倉庫裡,這就是榮格說的「陰影」。



在暗處的陰影總是蠢蠢欲動

「陰影」其實不是說什麼創傷,或者過去像一片烏雲籠罩著我。

陰影指的是光照不到的地方,也就是自我察覺中、暗暗的、我看不清楚的那一塊,也可以說是潛意識。

可是人的發展有追求完整的本能,所以當我們遇到可以激發我們陰影特質的人,會不由自主的被吸引,就是典型的一見鍾情;也就是忽然你天雷勾動地火愛上一個人,然後所有人跌破眼鏡都說:「那人跟你一點都不搭嘎。」就是陰影要出來變成完整的時刻。

許多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是用來解放內心的另一面。比如女孩從小是個乖孩子,初戀時卻愛上一個人生只為了叛逆而生的男孩,所有人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女孩會愛上這樣的人。

事過境遷再回過頭去看,女孩從小被框在好學生角色裡,想反叛沒有能力,但是莫名其妙女孩就會嗅到那個男孩來敲她倉庫的門,讓她可以把陰影拿出來。

但是把倉庫的東西全拿出來,不就變成野獸了嗎?不是的,其實是在你把每一個陰影拿出來的同時,重新檢視在小時候、在慌張時被你收掉的東西,會不會裡面還有好用的,過濾一下、稍微資源回收一下,不合用的再把它壓回去。「關係」可以讓你打開倉庫,重新打造自己。

但是兩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力量很驚人,許多可愛跟可恨的特質,只有在跟某個人的關係中才會被激發。我是怎麼把本來可愛的你變得如此可恨?而你又對我做了什麼,連我都覺得自己好陌生?例如,我期盼一位熱情的伴侶,真的在一起了,在這一點上就會一帆風順嗎?真正在一起後,由於他老是對別人也很熱情,會不會關係因而充滿了嫉妒、生氣跟爭吵?

因此,我們經常在關係中感到「事與願違」的緣故,不是事物違背了我們的期望,而是我們不夠清楚內在的矛盾。

了解內在矛盾讓陰影「安息」

我在新書《學習。在一起的幸福》中提到,人的內心的儲藏非常複雜,我們同時面對著正反兩面的東西,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兼顧,何況是身邊的伴侶?

因此,當兩人在一起,就是把倉庫裡好的東西拿出來互相結合、幫忙,也結合在自己的人格裡面;最終還是不該有、用不到的,我們把它收好,這樣那些陰影比較容易「安息」,不會再跑出來亂你。

陰影沒有處理好的人,常常會對別人充滿挑剔跟批判。像是有些人看別人當媽媽很輕鬆自在,就覺得很不順眼:「她這樣六、日都出去玩,小孩都留給保母,有這樣當媽媽的嗎?她根本沒在管小孩,小孩成績還那麼好、那麼乖。她顧小孩的時間應該沒有我的十分之一,我小孩問題一堆,她小孩是模範生,真是老天沒眼了!」

這樣的人看不順眼的是:為什麼有人可以不緊張、戒備、辛苦,日子還是可以過?這一定是「懶散」被她藏在倉庫裡,一放鬆她就覺得會有災難;可能是旁人對她的要求很細很高,成長中她把放鬆這塊壓掉了,不知不覺好努力過日子。但是當看見別人可以放鬆也能滿足自己,她會羨慕到看不順眼,不順眼就是陰影出來呼喚你了。

這時要退一步去想為什麼,自我察覺後看事情會愈來愈輕鬆。當你發現別人有陰影的時候,也會去思考那個人的成長一定很辛苦,是什麼把他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培養正向勇敢的心

當你能這樣去思考跟察覺,就會覺得麻煩不是衝著我們來的,世界會變得美好許多。(採訪整理∣李宜蓁;錄音整理∣林秋彣)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3-11-27 00:44:53 | 顯示全部樓層
如何與惱人親戚過招

婆婆突然來訪,除了整理房間,連內衣都幫忙摺好;大姑又在炫耀小孩第一名;舅媽再次登門拉保險……該如何與這些無法迴避的親戚們,保持有點黏又不太黏呢?



「二姑三不五時就到家裡坐,淨聊些有的沒的,一坐就三小時。」

「我也沒請婆婆幫忙,她就忽然跑來我家換床單。」

「年夜飯都還沒開動,表哥又在那發表政治高見了。」

親戚百百種,你遇上的是哪一種?有人結婚後,有幸能跟同齡的小姑妯娌情同姊妹、推心置腹,在關鍵時刻出手幫忙照顧生病的孩子;但也有人被甩不掉的麻煩親戚弄得七竅生煙,婚姻失和。現代人大多不跟親戚住在一起,互動的機會已經比過去少得多,但相處時間短暫而關係看似遙遠的互動卻有大大學問。

親戚不像朋友,合則來不合則去,是一種迴避不掉的關係,但不同世代對親戚互動的需求與期待已有相當大的落差。張老師基金會義務張老師莊禮聰觀察到,過去華人社會重視血緣與親族關係,把親戚看成不可或缺的支援系統;然而現今社會的核心家庭強調獨立自主,傳統親戚之間那種「關心和不分彼此」,很可能被視為一種極大的心理壓力。

界線不清,問題關鍵所在

例如,逢年過節的交際應對壓力;打電話聊八卦、探聽私事的壓力;一碰面就被迫把車子、房子、小孩功課、薪水和工作全部拿出來比較的壓力;或者經常被抱怨「為什麼每次都是我帶媽媽去復健」的壓力;甚至是提出拉保險、賣直銷品、借錢作保等尷尬的要求。

雖然親戚間的連結日漸薄弱,彼此卻更容易因為對「稱謂」與「界線」各有不同的想像與詮釋,在有限的互動中產生一些尷尬與衝突。家族中的稱謂代表一種輩分與禮數,更標示著某些責任與義務,比方說,「她身為這個家的大嫂,年夜飯吃完了就『應該要』幫忙洗碗準備水果啊,怎麼會連這點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懂!你這個當婆婆的要好好教教她!」親戚間不愉快的事件可大可小,小小不舒服也會反映在生活細節上,因為細節背後隱含不同的生活背景與價值判斷,很容易在家族聚會時被拿出來放大檢視。



界線不清幾乎是一切問題的關鍵所在。諮商心理師林世莉觀察,親戚之間很多的麻煩事,起因於不好意思拒絕,「大家都怕壞了關係,怕說了什麼會讓人家以為我在計較,只要是牽涉到利益關係和責任歸屬(像是扶養與照顧)等問題,愈講不清楚,後果愈加混亂。」

與五大惱人親戚相處的眉角

惱人親戚可以依照人格特質分為幾個類型:「重禮數型」、「八卦是非型」、「你家就是我家型」、「愛計較比較型」以及「找麻煩型」。《親子天下》綜合整理專家提供的最佳應對建議如下:

一、「重禮數型」的親戚:通常是長輩,注重輩分與禮節,講究一切的枝微末節,「如果你沒做到□□,就是不尊重我」,有許多自己的眉角。專家分析,這類親戚必須透過外在禮數來彰顯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與重要性,因此只要對了他們的好惡性格,便能輕鬆擺平。

這時候,夫妻雙方得負責探聽好自己這邊親戚的喜好,或與家族中的關鍵人物打好關係,為另一半做足功課。比方公婆過年時愛吃家鄉菜,先生就得提供菜單、協助張羅食材,或請小姑幫忙一起料理,夫妻倆才能在年夜飯同時安頓好老人家的心情和胃口。

二、「八卦是非型」的親戚:他們可能有某種程度的資訊焦慮,喜歡四處串門子品頭論足,再套出你的看法轉述給別的親戚聽。他們似乎非把所有親戚家的收入負債、夫妻失和的細節全挖出來,並公告周知,心裡才覺踏實。更甚者會忽然化身你的人生導師,斷章取義你的某句話,告訴你人生該怎麼活才對,最後以「我是關心你才這樣說」做結尾。這類親戚的顧人怨指數最高,常把家族關係搞得烏煙瘴氣、是非不斷。



莊禮聰分析,最佳應對之道是不提供他們任何八卦材料,堅守「不多說、不回應、且與我無關」的原則。如果對方八卦的對象是自己,先平息怒火,不跟他論是非,否則只是強化了八卦的可看性。接著語氣平和中性的劃清界線,告訴對方你已收到關心,表達感謝。讓對方沒有挖下去的縫隙,並且試著把問題丟回去給對方。此外,林世莉也提醒,不要找家人聊家人的是非,因為很容易回歸到原來系統,造成莫大困擾。

三、「你家就是我家型」的親戚:這種親戚經常三不五時就來家裡坐,就像農夫巡田水般的勤勞,甚至不請自來跑來住,找你當招待,把你家當成自己家,自在得不得了。他們會嚴重干擾生活作息,讓人莫可奈何,又不好拒絕。

專家分析,這類親戚對於界線完全沒概念,但也要想想自己是否從未讓對方了解自己的界線。因此需要鼓起勇氣,清楚告知對方自己的生活習慣,可以配合和不能配合對方的時間各有哪些。剛開始畫清界線時,自己心裡可能也不舒服,但提醒自己,這麼做並不是要傷害對方或拒絕對方,是希望經過溝通後未來的相處更融洽愉快。

四、「愛計較比較型」的親戚:計較者可能是對現狀感到委屈不公平,想抱怨或想邀功;比較者可能想炫耀或因為某種自卑而想另闢戰場來壓過對方。他們討人厭的點在於,聽者感覺被指責或有被比下去的不舒服感受。說到底,這類親戚最根本的需求,可能只是想要一句簡單的讚美或肯定。



針對計較型,專家建議先給肯定。由「夫家的先生」和「娘家的太太」出面,好好坐下來檢討是否真有分工不均的狀況,理性討論未來如何處理而不落入交相指責的死胡同。若是碰上愛比較型,先停下來想想,對方的話語究竟按到了哪個按鈕,讓自己卡住不舒服。真實面對自己不舒服的情緒,接著檢視那個按鈕是不是你確實在意的點,最後你可以自己改變那個按鈕的設定。但若是牽涉到教養不同調,當下就跟孩子重申自己的原則,如放假到奶奶家可以看多久的卡通,但在家裡的規定又是如何,讓親戚和孩子都不混淆。

五、「找麻煩型」的親戚:硬要拉保險、賣直銷品、借錢或要求作保。親戚間金錢往來似乎在所難免,但只要講到錢,大家心裡就永遠有疙瘩。今天要是某個親戚想跟你借錢,一方面你不想傷和氣,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另一方面你又不想要這筆錢有去無回,希望對方何時能還但又說不出口,內心百轉千迴。「人情和錢,你只能選擇一種。選擇做人情,就不要奢望這筆錢會回到自己口袋;選擇錢,就別期待對方在情感上的回饋,」友緣社會福利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認為,在能力範圍內秉持救急不救窮原則,是比較中庸的做法。

與親戚真處不來,別明說

夫妻兩個對於「該跟親戚保持什麼距離」的看法不一,也常影響婚姻關係。有的先生是長子,自認有義務在弟弟有難時出手相助,因此只要是弟弟開口,就一定同意;但弟弟借錢借成習慣還愈借愈多,讓太太相當困擾。林世莉建議,金錢上無止盡的依賴可能會拖累自己的家,夫妻應該共同以「保護這個家」為優先考量,慢慢練習拒絕弟弟的請求,從其他地方幫助弟弟。

有時夫妻其中一方跟某些親戚特別投緣,就要求另一半也比照辦理,「怎麼會處不來呢?他人很好啊!」這種理由常讓另一半相當無奈。莊禮聰建議,被要求的這方應該試著與親戚相處看看,並找出互動的困難所在,如找不到話題、或他的用語讓人很困擾,請伴侶幫忙。並請伴侶諒解你們並沒有過去豐厚美好的相處歷程,希望多點時間空間來調整關係。他特別提醒,若真的處不來,也千萬不要誠實告知,因為這會讓關係產生嫌隙,被誤會你在否定他們。

兩性專家成大副教授饒夢霞自己有個大家族,全家人在過年時會從台北一路拜年回老家嘉義,因為幾乎每個縣市都有親戚要拜訪。後來她發現先生和小孩都累壞了,於是讓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跟。即使是老夫老妻都應該為對方想到這些小細節,尊重對方的意願。

尤其過年過節難免有些交際的場合,一堆平常不熟的親戚關在小小的空間裡,對某些不善交際的人來說,簡直度日如年。專家建議,在進入這個空間之前就提醒自己這種場合不是天天有,換個心情去觀察別人的互動,減少「被迫上場演戲」的不舒服感。也可以在這種場合找一個舒適圈,比如跟著較熟的親戚,或找一個樓上小客房,不想跟人說話時可以暫時窩在裡頭。親戚是要做一輩子的,相處時間其實真的非常短暫,記得要求自己務必做到基本的禮節和相互尊重,既不勉強自己也不為難別人,關係自然舒服愉快。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靜竹林心靈網站

GMT+8, 2024-3-29 14:57 , Processed in 0.08372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