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如實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6-4-12 17:58: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     轉           貼    ~~~~~
蝴蝶蛹
有一個人無意中找到一個蝴蝶蛹。
幾天後,他留意到蛹出現了一個小孔,他就停下來觀察它。過了幾個小時,
他見到裡面的蝴蝶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看來很久也沒有一些進度,小蝴蝶好像盡了最大努力也沒有辦法出來。這個人
於是決定幫它一把,找來一雙剪刀將蛹的儘頭剪開。蝴蝶這樣就很容易出來。
但是這蝴蝶的形態有一點特別,它的身體肥腫,翅膀又細又弱。
這人繼續觀察蝴蝶因為他相信翅膀會漸漸變大而它的身體會越來越小。
這沒有發生。小蝴蝶餘生只是托著肥腫的大身體和細弱的翅膀,在地上爬著走。
它永遠也不會飛行。
這個善良的人不了解蝴蝶必需用它細小的身體掙扎從小孔出來,
它必需經過這個過程,蝴蝶才可以將身體裡的體液壓進它的翅膀裡。

大自然在此有一個很奇妙的設計,
就是蝴蝶從蛹中掙扎出來是為著預備它將來飛行需要的裝備。
生命裡面的掙扎是我們必需有的。
如果老天允許我們順利地過一生,我們也許就此不會變得堅強。也不會成長。
所以當你碰到有逼迫或苦難,記得有人正為你禱告,
最後你也會明白真理在你身上的計劃。
在教養孩子時,我們很容易就成為那剪蛹的人!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5-26 13:59:4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帶來幸福的酢漿草  
作者: 仁科 幸子   繪者: 仁科 幸子   譯者: 周姚萍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8-2  適讀年齡:05~12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86-7188-04-7

頁數:  開本:12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 榮獲第49梯次「好書大家讀」

定價:270         

小白鼠和小黑鼠是一對感情很好的朋友,因為一件小事吵架了,誰也不肯道歉,心中種下了芥蒂,結果,原本會一起去做的事,不再一起去做了;就連吃起飯來,也一點兒都不覺得好吃。最後他們決定,誰先找到四葉酢漿草,另一方就得向他道歉。在這過程中,他們歷經了找不到四葉酢漿草的挫折,被蜜蜂和蟋蟀嘲弄,也懷念起對方的優點,還共同遭遇了危險……
這本以「吵架」、「鬥氣」為主題的繪本,可作為孩子生活的引導,而小白鼠和小黑鼠的心理反應又很符合孩子的特質,能引起孩子認同。而它包含的「幸福是什麼」的意蘊,則不論是大人、孩子,都能有所感受。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4
----------------------------------------------------------------------------------------------------
  
隔壁的貍貓  
作者: 瀨名惠子   繪者: 瀨名惠子   譯者: 周佩穎  

出版社:小魯  出版日期:2007/3/1  適讀年齡:5~8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78-986-718-870-0

頁數:  開本:菊8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定價:270         
  內容:

兔子:「我最討厭隔壁的貍貓了!我想把貍貓揍得像煎餅一樣扁!」
月亮:「我可以幫你的忙呵!但是,你要答應我一個條件……」
沒想到後來兔子竟然反悔了!
咦?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原本敵對的兔子和貍貓,
為什麼後來竟變成好朋友?

教導孩子如何面對「討厭的人」,
以及消除「討厭的人」的妙招!

  序/導讀
對他好一點,微笑多一點!          兒童文學教學研究者   吳淑玲

「討厭」是「陌生」的對等詞;「打架」是「不知所措」的反應。
故事中的貍貓和兔子「一眼不合」,砰咚砰咚打起架來,「我想揍那隻貍貓,揍得他滿頭包,再壓得像煎餅一樣扁,我還想把他打飛出去,飛到很遠很遠、沒有人看得見的地方!」傾聽兔子心聲的朋友月亮,想為兔子「出力」,條件是「一個月內,兔子要對貍貓非常非常親切。」沒想到,兔子別有用心的「親切」,竟然意外讓互相敵對的情況開始改變……
這本書利用撕紙與剪紙,再加上幾筆簡單的鉛筆線條,就可以創造出各種不同的造型與生動的表情,家長和孩子一起共讀時,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找找看:兔子和貍貓生氣、高興和驚訝時的眼睛形狀各有什麼不同呢?
當您聽到孩子說「我討厭某某人」時,先別擔心,這本書會告訴孩子消除「討厭的人」的妙招:「對他好一點!」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57#
----------------------------------------------------------------------------------------------------
  
好好吃,謝謝!  
作者: 仁科幸子   繪者: --   譯者: 周姚萍  

出版社:小魯  出版日期:2007/05  適讀年齡:5∼8歲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78-986-718-896-0

頁數:32  開本:菊8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定價:270      
  
★ 最佳禮貌教育繪本

該怎麼做,才能表達由衷的感謝之意呢?
是要立正站好,行九十度的鞠躬禮嗎?
還是要中氣十足、咬字清楚的大聲說「謝謝」呢?

 一本告訴你如何傳達謝意的繪本,引導孩子學習表達感謝、和他人有真心的互動,也讓孩子體會到說「謝謝」,不只是形式,更是一個讓自己和對方都感到快樂的奇妙咒語!

真心的感謝
文 / 周姚萍

 這本書從封面一開始,就帶給人很豐富的感覺。溫暖的褐紅底色上頭,兩隻老鼠捧著大大的藍苺派,周邊則裝飾各種果子、蕈菇和松果,點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就在秋天。接下來的蝴蝶頁及內頁當中的許多頁面,也延續著封面,將秋天森林野地裡,草花盛放、樹木結果、萬物豐收、生命繁茂的景象,以多層次的色彩和活潑的筆觸呈現出來,讓人翻動著書頁時,似乎能感受到森林中風的吹拂、昆蟲飛翔時翅膀的震動,以及萬物的呼吸。

 當大人帶著孩子閱讀這本繪本時,孩子也會因為欣賞到圖畫中細膩的顏色與描繪,感受到裡頭蓬勃的萬物氣息,而變得細緻起來、豐富起來。對應著圖畫,文本同樣也給了孩子豐富的心的教育。

 故事中,小白鼠和小黑鼠因為跟田鼠借了食譜,而想跟田鼠道謝。說謝謝,當然可以只是很公式化的發出「謝謝」兩個字的聲音,加上很制式化的鞠躬行禮,但也可以是真的感到悸動、喜悅,而打心底將這份悸動、喜悅傳達給對方。

 小白鼠和小黑鼠一開始並不知道怎樣才叫做真心的道謝,所以練習說謝謝時,只注重在形式或音調上的變化,但是經歷幫助知更鳥、蟾蜍、刺蝟的過程後,他們有了體會,也在最後,由於自己內心產生了激動與快樂,而不知不覺自心中表達出最懇切的謝意。

 一顆敏感的、能夠感動、能夠捕捉到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層次的心,才是豐富的心。因此,這本繪本正是一個很好的起點,可以藉由故事,帶著孩子從說謝謝開始,讓他們體會到禮貌教育中的「謝謝」,並不只是鞠躬、發聲說出「謝謝」而已。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對方所帶來的幫助,是如何激動著自己的心,並將這種悸動和開心的感覺,發為言語、動作,傳達出來。

 就由學習這樣的真心互動開始,漸漸的,就像繪本所鋪陳出的秋天結果、豐收的背景一樣,孩子也能在心的田野中,結出豐美的果子,開出繁茂的花草,吸引來蝴蝶昆蟲美麗的身影,讓心豐富了起來,也讓生活饒富情味、多采多姿。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72#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7年05月26日 02:14pm 時新增 -=-=-=-=-
  
魯拉魯先生的庭院  
作者: 伊東 寬   繪者: 伊東 寬   譯者: 陳珊珊  

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9-1  適讀年齡:05~12

書系:繪本時間  ISBN:986-7742-62-1

頁數:  開本:12開  裝訂:精裝

得獎紀錄:
★ 第十三屆繪本日本獎得獎作品
行政院新聞局第24次中小學優良讀物推薦
定價:260         

內容簡介
魯拉魯先生,為了守護心愛的草坪庭院,總是隨身帶著彈弓,一看到入侵者,立刻毫不留情地展開驅逐攻勢。一天,庭院出現了大鱷魚……這個故事可將它解讀為「分享的快樂」,也可解讀為「嘗試用『和自己不同類的人的視點』來看事情」……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讀法」,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重點在於你和小朋友一起閱讀時共處的時光,以及來自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畫風幽默,內容生動豐富,讓大小讀者都樂在其中。
序/導讀
魯拉魯先生的庭院—讓大小讀者都樂在其中
文/陳珊珊(輔仁大學、銘傳大學日文兼任講師)
這是本讓人看了會覺得很愉快、很悠閒的繪本。
打扮有點時髦,看起來性格有點乖僻的魯拉魯先生,為了不讓任何人進入他心愛的草坪庭院,總是隨身帶著彈弓,保持警戒。一看到入侵者,立刻毫不留情的展開驅逐攻勢。直到遇到大鱷魚,才讓他對於自己心愛的草坪,有了另外一種體認,進而決定開放草坪,與大家一起快樂的分享。
故事中魯拉魯先生的一舉一動,牽引著讀者的情緒,由幽暗轉趨光明。故事前半段魯拉魯先生面無表情的冷酷行動,讓人的情緒不由得跟著嚴峻起來。而這情緒,在「張開好大好大的嘴巴」的木頭(也就是鱷魚)跟魯拉魯先生招手說:「老兄啊,來這邊趴趴看嘛!」的時候有了一個緩衝。到了最後一個場面,魯拉魯先生與動物們以各種姿勢,悠哉舒服的躺在寬廣的草坪上,可說達到了最高潮。而這高潮,讓人覺得非常滿足,並讓人有一股想要一起趴在草坪上的衝動。
作者幽默的漫畫式畫風,使得前半段嚴肅的情節有了緩和。而也正因為他的這種畫風,使得最後的結尾,展現了最大的效果。另外,觀察魯拉魯先生和書中各種動物的表情變化,也為讀者帶來很大的趣味。
至於,應該如何帶領小朋友來看這個作品?這個故事可將它解讀為「分享的快樂」,也可解讀為「嘗試用『和自己不同類的人的視點』來看事情」……總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讀法」,並沒有一定的答案。重點在於你和小朋友一起閱讀時共處的時光,以及來自生活中的實際體驗,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嗎?和你所愛的人出去走走,找片草地躺躺,享受片刻悠閒時光吧!
另外,看魯拉魯先生的故事時,可別忘了它的的封面和封底呵!相信你會有另一番驚喜的發現。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38#
--------------------------------------------------------------------------------------
  
繪本作文力:
中、高年級的閱讀、思考與寫作教學  作者: 黃慶惠   繪者: --   譯者: --  

出版社:天衛  出版日期:2007/05  適讀年齡:教師、家長、教育工作者、教育觀察研究者……

書系:優質教學  ISBN:978-957-490-197-5

頁數:176  開本:16開  裝訂:平裝

得獎紀錄:

定價:240         

【內容簡介】
 本書共有「生活經驗的如實呈現」、「寫作技巧的強化訓練」、「源自繪本的添枝加葉」、「深化加廣的生命觀照」四大主題,每個主題精選三到四本優質繪本,以「我的閱讀檔案」開始引導孩子閱讀的重點,並設計「小小腦袋想一想」、「小小肢體動一動」、「小小手指寫一寫」、「小小提示來參考」等不同單元讓教師指導各種寫作技巧。最後的「大大舞臺來發揮」可讓孩子自行練習學習的技巧,也可讓教師當學習單驗收教學成果。

【本書功能】
 本書讓孩子先由容易入門的繪本開始閱讀,並設計活動來結合書本與孩子的生活經驗,先進行特色仿寫等基礎練習,再延伸出各種不同文類的寫作方法,深入淺出地引導孩子,可培養孩子的聯想能力、孩子學習如何欣賞好繪本,更能輕鬆提升寫作能力。

【使用方式】
 當看完透過繪本閱讀來引導寫作的《看繪本學作文》(天衛文化出版),完成入門初階的學習之後,接著如何做更精進的學習呢?
 本書的進階式學習應該是很適宜的選擇!
 許多人認為低年齡層的孩子比較喜愛繪本閱讀,年長一點的孩子就需要大量的文字敘述,所以認定繪本可能只適合低年級學童,卻忽略了繪本帶給中高年級學童的正面啟發與影響。對他們而言,繪本不但可以滿足喜歡聽故事的渴望,同時也是激發深廣度思考、增進語文能力的最佳教材,尤其是意涵深遠、文辭精湛、主題多元的繪本,更是中高年級孩子的最愛之一。
 因此,本書循著這個方向加以篩選繪本編排講義,將前兩個篇章〈生活經驗的如實呈現〉和〈寫作技巧的強化訓練〉定位為基礎性學習,偏重段落與重點式的模仿;而後兩個篇章〈源自繪本的添枝加葉〉和〈深化加廣的生命觀照〉屬於延伸性創作,讓學生在主題練習或特色仿作後,逐步脫離文本,自行完成整件作品。
 其中每個單元又細分為三個部分:
 「我的閱讀檔案」作繪本簡介,學生可自行填寫讀後感想、優美詞句、成語重組或拉長擴寫。
 其中的講義可作為引導構思之用,包括了主題仿作、內容延伸、深化描寫和寫作技巧等,老師家長們可以影印給學生,共同討論發想。
 「給親師的E-mail」是解說課程概念、分享教學經驗等,第四個篇章的E-mail裡還特別公開筆者教導學生創作手工書的細節與經過。
 而整個教學系統均以循序漸進的方式設計,一步一步的帶領學生從片段短文的練習,慢慢進展至完整文章,更能獨立完成具有個人特色的小書,期望在愉快的繪本閱讀之後,能夠輕鬆盡情的吸飽其中的寫作養分,擁有小作家的自信與實力。
  

目錄
優質教學宣言
如何使用本書
自序:吸盡繪本中的寫作養分

一、                生活經驗的如實呈現:
  透過繪本的賞析,掌握其主題所欲傳達的意涵,回顧自己類似的生活經驗,書寫一段段美好回憶。
  《綠池白鵝》
  《養天使的方法》
  《龜兔賽跑》
  《紅色的書》

二、                寫作技巧的強化訓練:
  聚焦於繪本文字的鋪陳和技巧的運用,讓孩子學習並加強訓練對細節描摹的技法與能力。
  《讓路給小鴨子》
  《雨傘》
  《幸福的大桌子》
  《夏日海灣》

三、                源自繪本的添枝加葉
  《小蠑螈,睡哪裡?》
  《化為千風》
  《石頭湯》
  《紅蠟燭與人魚》

四、                深化加廣的生命觀照:
  以繪本主題和內容為出發點,檢視自己的周遭,作更深化擴展的創作,完成一本本的個人札記。
  《木星石》
  《自然大驚奇》
  《小島》
  《查克 笨!》
  《條紋事件糟糕啦!》

http://www.tienwei.com.tw/product/goods_detail.php?goods_id=573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7-6-11 10:39:2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 不必花大錢,你也能養出資優生 >>
孩子的成長總是充滿驚喜。
父母該把握哪些重點,才能讓孩子如同不斷盛開的花朵,湧現更多潛能跟智慧?
康健雜誌103期 2007/6
文.朱芷君 影像設計.呂恩賜
天下父母心,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優秀、高人一等,成為人人稱羨的「資優生」,也因此坊間有許多標榜開發大腦的工具或課程,甚至補習智力測驗, 企圖「激發孩子潛能」。
大腦的確具有無窮潛力和可塑性,卻並不代表依靠某種技術,就能達到開發大腦的目的,事實上,錯誤的學習方式,反而可能侷限大腦的吸收力。
例如填鴨式的補習,「除了分數不會增長任何東西,因為它只是讓你習慣某種考題,對於大腦學習沒有效果,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指出,標準答案只會讓神經連結的可能性減少,「是扼殺創造力最大的元兇。」而不少父母迷信資優,甚至千方百計送孩子去補習以考上資優班,「這對孩子是很不利的,」洪蘭直言,補出來的「人工績優」和真正資優不同,靠反覆練習進入資優班,只會發現別人行你都不行,「很快就自信心崩潰,父母這樣是害了小孩。」從建中資優生的例子來看,這些同學並沒有接受特別的訓練,他們的父母以開放的態度,為孩子創造學習的沃土,自由探索、發現自己的天賦,反而發展得更好。
國外研究也發現,即使智力會受基因影響,天生有別,但並不代表孩子的成就註定被限制,「只要準備好豐富頭腦的活性化環境,誰都可能發揮驚人的創造力和學習能力,」長期從事人類潛能教育活動的韓國腦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承憲指出。他認為,多累積不同的生活經驗,有益孩子腦部發達,反而重複上學、補習、寫功課這種單純的活動,容易讓大腦陷入疲累,「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多看、多聽、多體驗是最好的。」「看起來孩子只是在玩泥巴,其實他正在學習,」紐約奧斯威戈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達威爾指出,應該給孩子更多自由和時間探索。不管是運動、音樂或其他活動,都有助提升孩子的專注、紀律,刺激心智發展。
這次採訪的建中資優生,休閒興趣都很廣泛,在國際奧林匹亞地理競賽得到第二名的陳柏安更說,他需要專心玩夠了,才能專心讀書。「千萬別因為成績不好就禁止孩子玩樂,要儘量讓他做些快樂的事,」李承憲提醒,除了抒解負面情緒,盡情嬉戲更有助孩子專注於其他學習,培養課業方面的耐性和集中力。
為了開拓孩子的腦部能量,他建議父母採取以下態度:
■ 成為孩子的導師。
孩子具有敏銳的反應能力,對於父母親的言語、想法、感
覺、行為舉止可說像在複製一樣。當父母秉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身心,孩子的腦波較能安定。相反的,若父母缺乏自我重心且容易動搖時,孩子也會受到影響而出現不安和混亂。
■ 讓孩子做腦的主人。
認同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與生俱來無限的潛力。不要一味以「別人都這樣做,我當然也應該這樣」的心態,盲目消耗孩子的能量。
■ 把「你能」的自信深植在孩子心中。
「我能辦到」的自信心會活化腦內正面的迴路,使得頭腦運轉保持最佳狀態。耐心觀察孩子擁有的才能和素質,鼓勵他的長處。當被讚美時,腦內會分泌令人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自然產生「下次要做得更好」的意願。
■ 尊重孩子的想像力和夢想。
想像力是開發大腦潛能的有利工具。積極引導孩子築夢,協助他在腦海中想像夢想實現的樣子,深信會實現,他就能不斷挑戰直到變成真實的成果。每個階段都是黃金期大腦是漸進式成熟,每個階段各有發展目標,例如0∼3歲是藉由運動和感覺體驗達到學習,而更高層次的邏輯思考學習,是9歲之後逐漸展開。孩子出生第一年,應盡可能多花時間互動,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對幼兒大腦發展影響深遠。
要在家中為學前幼兒製造多聽、多說、多讀的環境,「尤其多接觸不同種類色彩繽紛、會發出聲音的安全玩具,更有助認識物體的形狀和質感,」達威爾教授建議。
小學階段是身體及大腦重要的成長時期,這時期建立的慣性,將影響孩子終生。此時被喻為科學之腦的頂葉,及被稱為語言之腦的顳開始發展。顳葉負責外語、聽覺機能,7∼12歲間,語言的理解力和字彙持續增加,是學習第二外國語的好時機,太早學習或遲至青春期才開始會降低學習效果。
負責空間立體概念,及邏輯、數字、抽象推理的頂葉,在7∼13歲迅速成長,這時孩子將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想法,喜歡追根究柢。
此外,7∼11歲間,大腦管理動作技巧的區域開始茁壯,許多孩子此時會對運動感興趣,這幾年中學習及訓練運動技巧,效果較能持久。
而更重要的被喻為大腦總司令,掌管判斷、計劃、解決問題能力的前額葉,在小學階段發育再度活潑,「適合好好鍛鍊大腦,」日本腦科學專家,東北大學教授川島隆太指出,前額葉能感受情緒,處理資訊做出判斷,推測對方的想法,也掌握著創造力、人際關係。
前額葉發達的動物只有人類。這個時期,大量閱讀、書寫、計算,及使用到雙手的活動如摺紙、料理,都有助於活化前額葉。廣泛閱讀能促進腦神經細胞的連結密度,激發孩子的想像力及思考力。好幾位建中資優生表示,從小就有閱讀習慣,父母也購買大量的書籍給他們。
正確的生活習慣也很重要,飲食、睡眠、休閒運動搭配良好,大腦的燃料才能源源不絕。配合大腦的生理時鐘身體運作有明確的生理時鐘,腦部活性也會跟著改變,有些時刻適合集中思考,有時則必須休息。
父母可以根據大腦運作的節奏,協助安排適合孩子的活動,讓學習更事半功倍。
■早晨:效率最高的時段
早餐過後3小時,約10點∼12點是大腦的黃金時間。此時腦部的活性最高,判斷力和思考力都很活躍,適合處理有難度的問題或創造性發想。睡醒時大腦能量最低,最好為孩子準備營養豐富的餐,飽滿一天的能源。葡萄糖是腦活力的來源,葡萄糖不夠造成低血糖時,腦部會陷入缺氧狀態,打呵欠、遲鈍。米飯、麵包、麵食等澱粉類都能提供葡萄糖,又以全麥、雜糧等多醣類較佳,能使血糖緩緩升高,穩定供應所需能量。
正式學習活動開始前,可以先做5∼10分鐘的「大腦暖身操」,包括朗讀、簡單的計算,根據川島隆太實驗,做過朗讀、計算再進行單語記憶測試,成績比大腦沒有暖身提高20%。研究顯示,孩子對於同一項科目的集中力只有約4 0 分鐘,可依此來劃分學習的段落,暫時休息,恢復大腦的集中力。學習也不一定只是在書桌前唸書寫功課,音樂、才藝等活動也包括在內。
■ 午後至傍晚:
創意比填鴨有用的時段中午12點後腦部機能會下降,直到下午3點左右活性都較為緩和。除了小睡片刻,也很適合讓孩子盡情遊戲,「現代孩子都太忙,大腦反而需要清閒的時光,對培養創造力大有幫助,」川島隆太表示。
隨便孩子做什麼活動(但不適合看電視和看漫畫,會讓大腦進入放鬆狀態、活動降低),讀課外書、畫畫、下棋、出去找朋友玩都好。放假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點心,或一邊做家事一邊親子對話,既增進情感又幫助大腦靈活。
■ 晚上:
放鬆與充電的時段隨著夜幕低垂,前額葉活動也逐漸減退。吃過晚飯,適合親子家庭活動,聊天、看電視、玩電腦遊戲等,放鬆心情。
充足睡眠對大腦的發展影響很大,小學生至少要熟睡8∼9小時,最好10點前,低年級孩子則應在9點時準備上床。協助孩子發展智能、運用腦力,是長遠的過程,目標不在於短期的成績表現。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天賦,「最佳的智力指標是孩子快不快樂、是否具備好奇心與學習動機,樂於扮演不同角色,」加州大學長灘分校教授史科恩蕾樂認為。在不同階段予以適當刺激及多元化的體驗,幫助孩子成為腦筋靈光、思想豐富的人,才是一生受用無窮的禮物。TOP
本文出自於:康健雜誌103期104頁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7年06月11日 11:41am 時新增 -=-=-=-=-
忙爸爸如何當好爸爸
忙爸爸當久了,容易變成盲爸爸, 錯失孩子重要的成長歷程,親情一點一點淡薄。 忙爸爸如何調整自己的時間, 不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
康健雜誌81期
文.吳若女 攝影.陳德信
有一個名叫辛西亞的美國小女孩,曾隨父母搬到愛爾蘭住了三年,結果回到美國讀三年級時,不僅帶著濃濃的愛爾蘭腔,也從沒玩過美國小孩的遊戲如踢鐵罐、打棒球和跳繩,她覺得自己像個局外人,渴望被同學接受、也渴望交到朋友。
更糟的是她的數學能力,遠遠落後班上其他同學,她不但沒有求助老師,反而開始偷取考試的卡片和答案,作弊得到高分。由於表現優異,她開始受到老師和同學的注意,甚至當選模範生。
一開始辛西亞覺得飄飄然,慢慢卻受到良心的譴責,因為違背了父母所教導的誠信原則,不過八歲大的她卻已經不知如何收場,她為此痛苦不已,也經常在家發脾氣,感覺不安,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
直到有一天,她和父親進行固定的私人談話時,再也忍不住哭倒在父親懷裏叫著:「我數學作弊!」
父親柔聲安慰她:「你把這件事藏在心裏真可憐,早些告訴我就好了,這樣我能早點幫助你。」
結果,父母一起為她想辦法解決,陪她去見學校老師,也請一位六年級同學為她補習數學。
辛西亞長大後回憶,至今她仍然記得放下重擔那一刻的心情,也感謝父親有固定聆聽她說話,和她聊天的習慣,否則她若繼續進行不誠實的勾當,不知道還會做出什麼事,走上什麼路。
她的父親,世界知名、出版《與成功有約》一系列書籍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經常回顧這段經驗,他說:「假如我一直忙碌著急,焦慮地趕赴許多約會,急著完成許多『更重要的事』,以至於沒有時間聆聽孩子說話,我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情,女兒會走上哪一步。」
有多少孩子能像辛西亞一樣幸運,有一個忙碌卻願意花時間聆聽且支持她的父親?
有多少父親總是推說「很忙,沒時間」,一再對孩子失約,或是要孩子「等以後再說」?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02年「台灣地區社會發展趨勢調查報告--家庭生活」的統計,有近六成五的父母每天花三小時以上陪伴6∼12歲的子女,但仍以媽媽為主。
即使在雙薪家庭也不例外。每100個女性就業者中,約有75人(75.35%)花三小時以上陪伴子女;但每100個男性就業者只有不到48人(47.95%)花同樣的時間陪孩子。平均每兩個上班的父親就有一人十分忙碌,陪伴子女的時間有限、互動少。
爸爸為什麼這麼忙,是什麼事卡住了他們,讓他們陷在忙碌的迷思中,一點一滴流失親情?
忙爸爸的迷思
身為一家之主,很多爸爸習慣把認真打拚等同於對家庭負責、照顧妻小的全部,並且抱持著「事業成功,孩子理所當然會尊敬我」的想法,疏於經營家人間的親密互動。
淡江大學企管系系主任洪英正和許多正在職場打拚的中壯年男性一樣,每天、每個月都有做不完的事,要教書、演講、指導研究生、為企業做評估案、還有教會的服事,有一陣子總是被人追著跑,被催稿、催案子、催人情債。
有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好一陣子沒和兩個兒子聊NBA的籃球賽,也好久沒聽寶貝女兒講學校的生活,更久沒和太太促膝長談,分享心情。突然間心中有很強的失落感,一陣空虛湧上心頭,使他不得不停下手邊的工作開始思索:「我為什麼會這麼忙?」、「我需要這麼忙嗎?」
有心理學背景也專門為企業體做評估的他,決定為自己好一陣子的混亂忙碌做分析,他給自己一個內在對話的時刻:「我到底要什麼?不要什麼?」、「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
結果他發現,得到的都是屬於外在、自己的好處,像是外面給予的肯定名聲或是金錢報酬,但失去的都是家人的部份,沒機會和家人吃飯,孩子看到的都是一個精疲力竭的父親。
他坦承,很多男人其實很喜歡忙的感覺,好像忙一點才會讓自己更有價值,更有成就感。但,忙久了也會變成習慣,甚至在忙碌過程中麻醉自己「男人就應這麼忙」,愈陷愈深。
「男人要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正確的剖析,」洪英正領悟,事業成功不是生命的全部。
在張老師心理學苑開設新好父親工作坊的親職教育講師林啟鵬也記得,自己在早期貸款購屋時,曾拚命工作賺錢,想早一點清償貸款,犧牲了和家人在一起的時間。
一開始他自認是為了小孩和老婆,後來卻在內心細微深處體察到,他是為自己的內在動機在忙,不全然是為家人。其實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急,慢慢來也可以。
忙碌也是很好的藉口
有時候,男人也想用「忙」來逃避親密關係中的困難與挑戰。
已帶領男性成長工作坊多年的林啟鵬觀察,台灣男性在成長過程中,普遍較少被鼓勵或教導如何和另一半及小孩建立親密關係,因此這方面的能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妻子的抱怨或是孩子的需求時,常用忙碌來搪塞,因為快又好用。
但林啟鵬提醒,父親是小男孩生命中重要的男性典範,教他「男人是怎麼回事?」對小女孩來說則是她生命中第一個異性典範。如果男性能了解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多麼重要扮演的角色,他們就會更願意花時間陪伴孩子了。
美國心理學家諾瑪.拉定的研究發現,有父親參與較多育兒工作的孩子,語言能力比沒有父親參與的來得好。而解決問題和社交能力,也領先別的孩子。
也有其他研究顯示,有父親陪伴長大的孩子,人格與情緒也較穩定,較不易有上癮行為。
而美國教育部教育研究促進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孩子上學後,如果父親能多參與學校的活動,學業和行為表現會比只有母親參與的來得好。
當爸爸的如果能投入父職工作,對自己也很好。布萊恩•紐曼醫師也在《爸爸手冊》指出,父親可從育兒過程中更了解自己,也對別人有較深的同理與了解,思考能更加周延寬廣,性格也愈來愈成熟;也因為參與育兒,減輕另一半的負擔,婚姻關係會更好。
但很多忙爸爸,總在孩子出問題後才驚覺:原來親子關係也需要長期經營,如同事業一般需要付出心力。
一位在醫界服務的忙爸爸,家庭交由妻子一手打點,他只負責提供優渥的物質生活,幾乎沒陪過孩子。但曾經當選模範生的小女兒居然在國二時迷上網路,從網友處得到許多認同與安慰,之後還翹家翹課,流連於西門町。
後來事情愈來愈嚴重,父親終於出面「管教」孩子,但已邁入青春期的女兒毫不領情,憤憤表示:「爸爸從來沒關心過我,現在憑什麼來管我?」甚至還遷怒媽媽:「你為什麼要嫁給他?為什麼要生下我?」
最後,父親開始學上網,用暱稱在網路上尋找女兒,甚至到女兒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她。經過許多努力,才挽回一個走失的孩子。(文未完)TOP>
其他相關文章:
黑幼龍:想跟你談─爸爸的信
鄭弘儀:也教你如何投資親子關係
謝燦堂:當朋友永遠不嫌晚
更多完整文章請見康健雜誌第 81期!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0-6 09: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閱讀讓孩子與世界接軌                              吳敏蘭                          2008/09/24 

還記得在剛從美國回來的頭一年,我在國小教二、三年級的孩子,當時為了教各種「交通工具」的英文名稱,我運用了一本故事書叫做《This is the Way We Go to School》(Edith Baer & Steve Bjorkman),繪本中畫出世界各地的孩子如何去上學,例如紐約的孩子坐渡輪,挪威的孩子滑雪,中國南京的孩子騎腳踏車,瑞士的孩子坐纜車,肯亞的孩子坐火車,印度的孩子坐雙層巴士,蘇聯的孩子坐地鐵,而澳洲有的孩子因為地方遼闊,是在家聽收音機上學。

我說完故事之後,和孩子熱烈的討論,如果我們要加上一頁台灣的孩子如何上學,是運用哪一種交通工具?孩子們紛紛說,「摩托車!」非常有趣。

但是接下來我拿出了世界地圖要將書中的國家找出來,先問到這群三年級的孩子「台灣在哪裡?」時,孩子們卻指不出來,令我感到很驚訝,也覺得很難過。我們如此努力的教孩子英文、希望他們有國際競爭力的同時,是否真正瞭解到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結合?

若無法常帶孩子出國去開眼界,閱讀就是給孩子開拓視野最快速的方式之一,因為孩子從繪本中可以看到聽到許多不同的經驗。例如從繪本《How to Make an Apple Pie and See the World》(Marjorie Priceman)中,可以看到一個女孩為了取得製作好吃的蘋果派的食材,如何周遊歐洲列國。

透過故事,孩子知道哪個國家有好吃的蘋果,或是哪個國家的乳牛生產香純的牛奶製作奶油等等。從《Handa';s Surprise》(Eileen Browne)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個去訪友的非洲女孩,將她要送給朋友的各式非洲水果頂在頭上的大盤子裡,卻被沿路遇到的動物偷吃了。故事中可以看到非洲人如何搬運食物,又可以認識不同的非洲水果與非洲動物,對於台灣的孩子來說,都是十分特殊的生活經驗,孩子透過童書,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是所有的爸爸媽媽都有時間或是金錢,能夠帶孩子出國認識世界,但是閱讀卻能讓孩子逐步累積對世界的認識與瞭解,未來孩子有機會與世界接觸時,他會是個更有國際觀與包容力的世界公民。

....................................................................................................................................
如何培養會生活懂生命的孩子
主講人:游乾桂
 聽說人一輩子看到一個人一眼只有1/61的機率,今天能與大家見面,希望大家把緣分放在心上,我們好「有緣」,好「惜緣」學習看到孩子的優點一張白紙上有個黑點,我們通常都是看到那個黑點,這些年透過自己不斷學習,我漸漸看到的是白色的部份。
孩子若有85%的優點,15%缺點,大部分的家長都忘記看見他的優點好處.所以,
有位心理學家曾說過:「孩子需要一個懂得疼惜他的父母」
 有個「比馬龍」定律就是:你用什麼眼光看你的孩子,他就會成為那樣的人。 發明電燈的愛迪生,當學校的老師都放棄他,認為他一無可取,把他帶回家交給
他媽媽時說:「笨蛋還給你」,
愛迪生的媽媽卻對他說:「別人看不起你,媽媽覺得你不錯」。因此看孩子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自信。
 我曾經在精神病院輔導過一位台大醫科畢業的病人,透過對談了解他的成長歷程,發現他從小學到高中從未得過第2名,從中讓我體認到承受高壓力(高處不勝寒)的人容易失敗且敗得很慘!
 其實失敗可以帶給人經驗和閱歷,兩者加起來則形成智慧;我們究竟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有智慧的人?
培養孩子成為具有智慧(思考.想像.創造力)的人
 會讀書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作出對的答案(擁有的是記憶力);有智慧的人,是從對的答案裡找出錯的地方,或是從錯的答案裡找到對的地方
(擁有的是思考想像和創造力)
 會思考、會動腦的人可能在學校的表現差強人意,然而記憶無法長久,因為我們的腦總是重複在作記憶和遺忘的工作,許多的答案也隨著時空變化而有不同。
現有科學知識在8年內許多都被新的結果推翻,例如玉山的高度隨著地殼變動而改變,每年實際高度都不同;1904年萊特兄弟發明飛行器才開始有「飛」的名詞產生;過去速度是低音速,目前是高音速,將來可能是光速.因此,記那麼多東西幹麻?
腦袋如果背太多東西,就不可能想很多;若只會背,不會想思考),腦子就好像被水泥糊起來一樣。
 曾經有記者問過我,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健康.快樂和記得我。
 許多人是用錢養孩子,不是用心;
最近自己一直在想:有天我老了,會希望孩子怎麼對我?他們以後會有什麼記憶?
會想到爸爸給過他什麼?你想到孩子的又是什麼?我會希望我的孩子能夠想到好多好多,例如:我和兒子是一起騎腳踏車、泡湯、
爬山、溯溪的好朋友。然而,有人每天的生活模式是:早上刷牙、洗臉、罵小孩,晚上是吃飯、沐浴、更衣、罵小孩,希望大家和孩子之間不是這樣的朋友。
教育的目的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教育的目的歸要一句話是教他成為一個人。
我們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嗎:
1.每天忙得像豬,每天作牛作馬(動物)
2.每天活得像機器(會動的人.會走路的殭屍,還是年輕的老頭?)
 你的偉大的貢獻只是工作嗎?我們讀了那麼多書是為了工作?還是為了生活?
很多人生活就是拚命讀書、努力工作、拚命賺錢,最後是養病。
 讀書和工作並沒有最直接的關係,並不是很會讀書就會當總經理,它所靠的是能力;
生活就是一種能力(耐),讀書和錢只是一個媒介,最終的目的是懂得生活,也可說是為了編織一個夢想,一個活生生的夢,快樂有趣的夢。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
 生命是一種慈悲喜捨,這比讀書更重要,會成為一輩子受用的資產,也是現今社會所欠缺的東西。一流的人不慈悲就沒有用,醫生不慈悲,對病患不能視病猶親,就對社會無用;一流的化學家不慈悲,製造毒物來害人就是恐佈分子,也對社會無用。
 我有個朋友是醫師,他說他每天開藥時都很掙扎,為了平衡自己,他在開藥的同時,也提供養生資料給病人,希望他們身體健康下次別再來。其中有個養生方法是:天天要運動.好好睡個覺.慢慢吃頓飯有人一早起來就喝咖啡和茶,難道一早起來還這麼累嗎?不健康的人,脾氣會不好,就不會以身作則。
 最近的詐騙事件頻傳,他們都是很聰明的人,像我就想不出來這種騙術,如果把他們的聰明才智用在正途該有多好。
因此,一流未必有用,有用必定一流,希望社會不要充斥著一流而無用的人。
有用的孩子或許他們很質樸,但他們會像金庸筆下的周伯通般「大智若愚」。
培養孩子的內在智慧
 人有外在智慧與內在智慧,外在智慧指的是成績和分數,內在智慧則指動機
(即主動學習的能力)這是孩子將來智慧的源泉,包含慈悲、尊重和理性。
 隋文帝至清乾隆總共出了868個狀元,每個幾乎都沒有什麼出息;曹雪芹(紅樓夢作者)、李時珍(本草綱目作者)等人都是落第的書生:因為曹雪芹的文思澎湃
(思考創意取向)因此無法符合八股的科舉制度(記憶取向)
 另外,興趣也很重要(如果沒有興趣作一份工作,很難做一輩子),職業只是努力讀書謀求生活的工作(會想退休);志業則是很喜歡做很開心的工作(永不退休),而慈悲就是一種志業,希望我們能夠培養孩子能以志業的心情去做工作
教孩子閱讀自己和大自然二本書
 有位哲學家說:教孩子要讀二本書:一本是自己,一本叫做自然。希望孩子能夠來閱讀這兩本書,不單用眼睛。
 第一本書讀自己,就是指興趣、性向、能耐,能夠演活自己演好自己的人生(擁有自身獨特性)。
 有些人是大器晚成者,例如非洲之父史懷哲,他考不上大學,後來是因為拉了一手好手風琴,一位校長破例讓他在該校讀書,他主修歷史,自修文學,30歲的時候才唸醫科,38歲畢業。老頑童劉其偉,他有許多頭銜,工程師、人類學家、冒險家、畫家,
他在38歲才開始畫畫,66歲成名,他的一生活得豐富而精采!
因此,有的人是大器晚成,有的人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路轉個彎會更好,
成功需要時間,當累積到很豐富時,成功就會來到,就會水到渠成。
 很多人,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因為他提早將自己的日月精華用光了;如果2歲就會吊單槓,對他的身體發展會有害處。記得有個長跑選手蒲仲強很早受矚目卻不能長久,有人提早上大學資優生,但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的生活.例如:有個人12歲上哈佛大學、16歲畢業考上普林斯頓研究所,記者問他:你在哈佛最大的經驗是什麼?
他回答:除了寂寞,還是寂寞。
因此,我們不要用大人的角度來要求孩子,時候到了就會水到渠成,該你的就是你的!
 
第二本書是大自然,不要只是教孩子看書,要多帶孩子看山看水,看古道幽徑星星
月亮,從自然中可以學習到很多書本學不到的東西。例如:颱風來襲時,行道樹東倒西歪,躺下數萬棵,但森林中的樹往往佇立不搖,
我發現其中的道理隱在自然的平衡哲學裡,森林的樹枝幹對稱而生,找著最平衡的
肌理,於是耐得住風吹雨打,行道樹修修剪前,則弱不禁風。
要給孩子一是活路(演活自己人生的路),二是退路,不會讀書硬要他讀書就會成為死路。人活著常常會忘記兩件事呼吸和快樂,因此只要他還存在(有呼吸)就有
希望。就如同「失之東瑜,收之桑榆」的意思.
不忘讚美孩子
 讚美可以用最少的力發揮更大的效果,看到孩子的好處,就要去讚美他,
他才會好他自己,孩子會用父母所看到他的好處,演給父母看。
例如:我女兒很喜歡烹飪,我讚美她:今天一定有一個仙女來過,不然怎麼會
變出這麼好的東西出來?女兒就會越作越起勁。每天孩子一回來,我問的不是你在學校學了什麼?
而是:有笑話嗎?現在兒子回到家就會對我說:今天有笑話,聽不聽?
 「量力」而行,現在做不到,來日方長,日後有可能做得到,因此不要讓孩子
永續的能力失去了,給孩子自信,他就會告訴自己:我行、我能,我再加加油!
自己會為自己加油,未來就會有獨領風騷的機會!
 將來的時代是創意取勝的時代,創意就是把兩個不相干的東西結合在一起,
例如:WALKMAN就是結合Walk和Man的兩個概念而創造出來的;
水管是因為澆花的人要澆好幾處不方便而發明的;透明電梯是因為除了上樓梯外,還想看風景的想法而產生的。
家長必須要常常聆聽孩子的心聲,當孩子有時候突發奇想時,千萬不要罵他胡思亂想,而是叫他好好再想一想。家長是孩子的推手引領者,如何把孩子珍貴的東西引發出來,並將孩子從幻想世界慢慢導入現實是家長的責任。
把孩子的體力健康找回來
如果孩子不健康他所跑的人生是短路不是長路,擁有健康身體能夠讓學習產生1.75倍的效率。建議每個家庭建構一個運動時間,我們家是騎腳踏車,兒子稱它為「發現台北的秘密花園」,
因為和他們一起騎腳踏車,我發現台北的美,甚至發現住家(木柵)附近特別漂亮的地方和
小湖泊。你對自己住的地方了解嗎?是否能夠讓孩子有美好的回憶?和他們一起去織夢?
和孩子一起編織夢想
 讀者文摘上有個故事:老師告訴小朋友每個人只要捐出5元就能幫助非洲的人鑿一口井。有個小朋友回家跟媽媽要5元,媽媽說我們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這5元。後來老師說上次我說錯了,鑿一口井應該是5000元,於是那個小朋友號召全班同學一起做資源回收賺錢,加上企業的贊助,最後完成了這個夢想!因此,絕對不要小看孩子,
他們有無限的可能性。希望每個父母能幫助孩子圓夢,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給孩子機會,
他們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和孩子一起去溯溪時,原本很擔心他的安全,有次他跑太快,不小心跌倒了,
他反而告訴我這裡有窟窿,你要小心喔!
如果不給孩子機會,他的這種特質(關心他人)會出不來!
 我會帶孩子和我去球場,自然而然他很喜歡球類運動,也精通許多球技!也會自己看NBA(主動去學習),有次和一位年長者比賽他故意比輸,他告訴我他讓他的
(會為別人想)
 這世界原本就是風風雨雨,重要的是如何跨越面對風雨,孩子有一天終究會離開學校,
還原成一個人,馬上就要去面對嚴酷現實的生活,所以要有生命,有夥伴朋友助力,
如果擁有這些特質,就會有機會!
讓孩子開心一點,歲月轉瞬即過,這些事不趕快去做,以後就做不到!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0-18 04:24:07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鼓勵孩子自我表達                                                            2008/10/06 
我最近去聽一場演講,講者是科普界名教授,很多人都慕名而來。他的演講內容雖然豐富,但是跳來跳去、沒有組織,聽得我一頭霧水。
我們平常聽別人講話是一邊在聽,一邊在心中盤算他下面要講什麼,如果猜對了,我們就知道自己有聽懂;如果下面出來的話跟我們預期的不一樣,我們會一怔,然後快速在心中倒帶,回想剛剛是哪裡聽錯了,再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笑話都是利用這種方式來使聽眾發笑,我們常會看到,聽眾先是眼睛睜大,「咦?」然後再哈哈大笑。
當然,這些運作我們自己是不自覺,它是大腦中的活動,只有靠儀器才能測知,例如,當我們聽到一個跟我們預期不相符的字出現時,大腦中會出現一個很大的N400腦波,N是負的意思,400是從刺激出現到腦波出現,中間的時間,毫秒是一秒切成一千分,即千分之四百秒。大腦不會說話,但是我們可以從腦波來推測它的運作,N400在腦科學上叫做「驚訝的腦波」,好像一個大問號在你大腦中閃動。
如果我們聽到有人文法用得不對,我們的大腦在刺激出現600毫秒後,會有一個正電位的腦波,我們叫它P600(P是正的意思)。這位教授在我剛剛以為能夠跟隨他的邏輯時,突然又跳到別的主題,令我很挫折。人一聽不懂,注意力就會游離,就會想睡,所以明知打瞌睡不禮貌,還是不由自主地睡了。
散場後,我一直在想,為什麼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口語表達會這麼不好呢?我們不是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嗎?為什麼很多人寫的作文別人看不懂,又為什麼很多人說的話別人聽不懂?其實,中國的孩子都有這個毛病,我們小時候都沒有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每次一開口,就被大人擋回去說「小孩子有耳無口,聽別人說就好。」但是父母忘記了「聽」是個被動歷程,「說」才是主動的組織,當心中有話要說出來時,我們動用到很多大腦區域,活化了很多神經元,遠比「聽」多了許多。我們知道當一個孩子能夠把看的書講出來時,他就看懂了,那個知識就是他的了。所以現在很多國家,例如芬蘭教學評量都用口頭報告,不再用紙筆測驗,因為只有懂的東西才說得出來,說得出來的東西才是帶得走的知識。
因此,現在父母要從小訓練孩子正確表達他意思的能力,當孩子看完一本書後,我們可以請他把故事內容講給我們聽,訓練他說話的風度和思考邏輯。二十一世紀,時間就是金錢,在重視溝通的現代社會,能夠簡潔有力地把自己的意思表達出來,他已經贏了一半了。所以,下次孩子說話時,請蹲下來跟他說:後來呢?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37
.....................................................................................................................................
[親情加油站]洪蘭和她的兒子

【聯合晚報╱謝蕙蓮 2008/09/07】

   「孩子教得好,大人輕鬆,孩子自己也輕鬆」、「閱讀要從小教起,父母也要從小陪伴,不能要求孩子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和在美 國就讀 博士班的獨生子曾允中,感情親密得像忘年好朋友。兒子不但從國小開始,就會幫媽媽做家事,直到現在,只要曾允中人在台灣,頭髮一定由洪蘭「親手操刀」替他剪。
真後悔沒多生!
    當許多父母感嘆親子關係疏離,和小孩見面說不上幾句話,憂心「不知道孩子心裡究竟在想些什麼?」時;當愈來愈多人選擇當不生育子女的頂客族時,洪蘭卻能驕傲的說:「我們的親子關係很好,很後悔沒有多生幾個…」
洪蘭和兒子的好感情,她現在回頭看,覺得是自己「願意花很多時間」陪伴兒子,一路「陪」出來的。洪蘭很慶幸,  兒子雖然是家裡的獨生子,但從小就會幫忙擦地板、洗衣服、曬衣服,還會自己煮飯、煮麵。
  洪蘭還透露,先生曾志朗多年前擔任教育部長時,身上第一次穿著有燙線的襯衫,就是曾允中拿著熨斗,在床上燙出來的。
兒子會幫老爸燙衣服
    那時曾志朗因為工作常上電視新聞,兒子的同學看了電視,隔天到學校問他:「我爸的襯衫前面都有一條線,你爸的襯衫怎麼沒有一條線?」
    曾允中放學回家後問洪蘭:「為什麼爸爸的襯衫上沒有一條線?」。洪蘭告訴他:「兒子啊,那條線是要燙才會有的…」。由於當時家裡沒有燙衣板,曾允中還把床充當燙衣板,自己動手在老爸的襯衫上,燙出和同學爸爸襯衫上一樣的直線。
出生司法世家的洪蘭,從小就教育兒子要節儉、不能亂花錢。曾允中中學畢業到美國念大學時,雖然在花花世界的紐約獨自生活六年,卻沒有學會泡夜店、追求時髦。洪蘭說,她兒子全身上下沒有名牌,有時還會「撿」表哥穿過的舊衣服來穿。
洪蘭36歲才生下獨子,在當時算是高齡產婦。因為高齡生子,加上她和兒子兩人生肖都屬豬,她的同學還送了一幅匾額,恭喜她「老蚌生豬」。
生產後的洪蘭,每天忙著作研究,她形容寶貝獨子曾允中,是「在實驗室長大的」。曾允中出生沒多久,她就提著嬰兒搖籃到研究室上班;做實驗時,就把兒子背在背上,直到兒子「比較重、背不動為止」。
雖然研究工作忙碌,但洪蘭從獨子還不會認字開始,每天都會在兒子臨睡前,說床邊故事給他聽。洪蘭說,兒子的床邊故事,大部分是她說的;偶爾先生較早回家,也會拿起小手帕演布袋戲,邊說邊演逗得兒子哈哈大笑。
曾允中童年時期的啟蒙書,就從加菲貓這類的童書開始,隨著年紀較長開始學會認字,陪伴他的書變成亞森羅蘋、福爾摩斯等偵探小說。
  洪蘭說,閱讀習慣一定要從小開始培養,家長也要陪著孩子看書,不能要求小孩看書,自己卻整晚坐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因為從小聽父母唸書,曾允中從小到大很少看電視,而且「到哪都會帶書」。
    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和友人一起帶小孩去瑞士旅行,在歐洲的火車上,曾允中安靜的坐在她的腿上聽她唸書,朋友年齡相仿的小孩,卻是在火車上追逐嬉鬧。
洪蘭也會技巧性的利用說故事,「引誘」孩子幫忙做家事。洪蘭說,曾允中小時候很愛聽西遊記,常一放學就要洪蘭說西遊記給他聽,有一天洪蘭回答他:「媽媽還有很多事沒做完,地板還沒擦…」。
    為了快點聽媽媽說故事,曾允中就主動要求幫她擦地板。洪蘭也沒忘記一忙完家事,就抽空說故事獎勵他。這個習慣養成後,有時曾允中一放學,就追著她問:「今天要不要擦地板…」,她馬上瞭解,兒子想聽故事了。
求學路艱辛 「媽媽快救我」
    洪蘭和先生都是知名學者,但小孩求學的過程卻很辛苦。夫妻兩人剛回台灣時在嘉義的中正大學任教,因為學校還在草創期,於是她把兒子獨立留在台北給媽媽帶。
    沒想到她的媽媽管教小孩嚴格,規定放學後要做完功課才能玩。小小年紀的曾允中還是愛玩的年紀,為了玩竟然學會撒謊,外婆不在時就放下功課玩;聽到老人家沈重的腳步聲走近,才開始做功課。結果小學三年級,功課常做到很晚還沒做完。
    老人家還告訴洪蘭「笨鳥先飛」,要送小孩去補習。原本在美國沒有功課壓力的曾允中,那段時間經常哭著打電話到嘉義中正大學給洪蘭,哭訴「媽媽快來救我…」。
    禁不住兒子的苦求,洪蘭在兒子小四時把他接到嘉義。沒想到,嘉義的小學體罰嚴重,學生犯錯或考試成績不好,就會被打小腿,或是罰頂著椅子半蹲、在操場青蛙跳。
被罵豬頭 兒子要「走回美國」
    中文不好的曾允中,還因為考試成績不好,被老師罵「豬頭」、「白癡」。洪蘭說,那時候她兒子幾乎每天哭著說「我要回去美國」,還告訴她「我走也要走回去…」,全然不知台灣和美國之間還隔著太平洋。
  就在兒子念小四時,有一天一位同事急急忙忙跑去告訴她,在嘉義民雄的省道上,看到一個很像她兒子的小男孩。洪蘭聽了嚇一跳,急忙打電話到學校找人,老師這才發現,曾允中上完體育課就沒回教室。嚇壞的洪蘭立刻丟下手邊工作,開車衝往民雄省道「尋子」,果然在省道的路邊,看到正要「走路回美國」的兒子。
    這件事帶給她很大的衝擊,事後她決定辭職帶兒子回美國,結果夫妻倆還為此大吵一架。曾志朗很生氣,認為是洪蘭讓小孩覺得「有退路」。
因為捨不得孩子的童年,在打罵和功課壓力度過,洪蘭不 顧 先生反對,獨自帶著兒子回美國住了一年。後來因為兒子逐漸長大,開始和同學踢足球,洪蘭發覺很多事情她無法陪兒子做,需要父親在身邊,加上曾志朗不願回美國工作,洪蘭只好帶著兒子回台灣。
    因為兒子實在不適應台灣的學校教育,國二那年,她決定讓兒子改念台北美國學校。
沒自信 好成績卻申請三流大學
    洪蘭心疼的說,兒子小學時被罵「豬頭」、「白癡」的陰影,讓他直到高中畢業還是很沒自信。高中畢業申請大學時,他明明成績很好,SAT數學還考了滿分,卻只申請一些三流的州立大學。她發現後,才趕在哥倫比亞大學申請截止日最後一天,以快捷郵件寄出申請函,後來她兒子也順利進入長春籐名校的哥大,主攻資訊工程,一路從大學念到碩士畢業。
父母辛苦 要讓孩子知道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很多家長為了讓子女生活無虞,從年輕忙碌到老,一生努力工作;自己生活節儉,卻放任小孩盡情揮霍。洪蘭很反對父母親留太多錢給子女,她用清朝禁菸名臣林則徐的家訓,提醒為人父母者,留太多錢財給子女,只會「損志增過」。
洪蘭的兒子念台北美國學校時,同班同學有不少是公司大老闆的小孩,當時某企業老闆的女兒,一個月的零用錢是2萬元。兒子回家告訴她這件事,她就拿出當時的薪水單,告訴他:「你一學期的學費是17萬,我要三個月不吃不喝才夠付」。
還好他的同班同學中,有一人的父母也是大學教授,零用錢也不多。完全沒有零用錢的曾允中,就和這名同學成為好朋友,還常跟著這名同學一起看書,高二時就主動要洪蘭買「失樂園」給他看。
    洪蘭從小就教育兒子,父母工作辛苦、不能亂花錢,結果兒子也沒讓她失望。她印象很深刻,有一次已經念中學的兒子向她要錢,到速食店買一客99元的餐點當晚餐,她拿給兒子100元,兒子還把找的1元還給她。
高中畢業後到紐約唸書,洪蘭一次就給足兒子一學期的房租和生活費。離家在外的曾允中,不但沒有因為手上有大筆錢就亂揮霍,還為了省下一天四美元的地鐵票,每天早晚各花一個多小時,從租屋處走路到學校。
洪蘭以自己的經驗,建議其他父母親:「小時候好好教,比留錢財更重要」。她說,父母親要做的,就是小時候多陪伴,培養孩子好習慣,教給他正確的價值觀,等孩子長大,就可以放心的「放手讓他去打天下」。
http://tw.myblog.yahoo.com/napo0711/article?mid=2922&prev=2923&next=2792&l=f&fid=16
.....................................................................................................................................
教養孩子是藝術                    2008/09/12 
台灣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問年輕人為什麼不生孩子,除了經濟的原因之外,有一個原因居然是不知該怎麼教孩子。
其實父母不必擔心,教養孩子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方法,因為每個孩子不一樣,但是它有共同的原則,就是孩子需要愛、需要安全感。父母只要適性的順其自然發展就可以了,生命自己會找出路。
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說,郭橐駝樹種的好並非有什麼絕竅,他只是順其自然,不害其長而已。種樹時,根讓它舒展開來,多用舊土把根填緊,種好了就不要一直去動它。但是假如根未舒展就種下去,而且一直換土,早上來看一遍,晚上來
看一遍,搖搖樹,看根的土緊不緊,掐掐葉子,看它長的好不好,這樣反而害了它。郭橐駝說他沒有什麼祕訣,只是不去害它而已。
好個「不去害它」,這正是教養孩子的祕訣。現在孩子生的少,父母愛之太殷,憂之太勤了,反而使孩子不能適性成長。
西諺有一句話:「教養孩子是藝術,不是科學」。科學講究重複性,一個實驗你用這個方法得出這個結果,我用同樣方法也應得出這個結果,但是教養孩子不同,孩子有個別差異。它是藝術,所以沒有一致性。就算是同卵雙胞胎成就都有不同,更何況是不同家庭的孩子,父母切記不可把孩子跟別人比較,只可與孩子自己比較,只要他今天比昨天進步了,就該誇獎他,也不可套別人的方法,別人的孩子打罵中狀元,你的孩子打罵會離家出走。孩子不同,就像橘子和蘋果,怎麼比呢?
從遊戲中觀察孩子天性
那麼,父母怎麼知道孩子的天性和興趣在哪裡,以順其自然發展呢?父母需要花時間跟孩子在一起,觀察他遊戲的情形。遊戲是孩子天性最流露的時候,一般來說,遊戲時孩子會玩他最拿手的項目:球玩得好的孩子會去玩球,老是接不到球、投不準的孩子會去玩別的東西,因為人都不喜歡挫折,孩子也是。做得好的,正回饋會使他特別喜歡去玩這個東西,久而久之,就變成他的專長了。所以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最拿手,人喜歡做自己拿手的事。
遊戲在孩子小的時候非常重要,應該盡量讓他玩,不必急著塞知識到他大腦中。學習是終身的,他有一生的時間去慢慢學他應該知道的知識,但是他必須在遊戲中學會出社會後所要用到的能力,如毅力、創造力、領袖魅力及人際關係。
瑞典和芬蘭的教育家都認為七歲進學之前,孩子只要盡情的遊戲就好,不必教寫字。他們不論冬夏晴雨都帶到戶外玩耍,他們說「只有不合適的衣著,沒有不合適的天氣」。這句話跟郭橐駝的話不謀而合,只要適其性、順其自然的成長,它就會「壽且孳、早實以蕃」了。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7&#35;feedback_30
.....................................................................................................................................
家長最想問老師的十個問題(第一回)                    2008/09/23
 
開學了,重視小孩教育的爸爸媽媽,您參加親師座談會了嗎?
也許今年您很忙,沒有空參加座談會,少了可以問老師問題的機會;
也許您平時就有問題想請教老師, 但又擔心被老師認為您是難纏的怪獸父母;
或不想被老師認為您很囉唆,甚至有問題問不出口!
別擔心, 阿布拉格的開站,
先為爸爸媽媽們解答您最想問的十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孩子上課不專心怎麼辦?

除非患有「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的孩子,那麼,家長應盡量排除吸引孩子目光的物品。
例如,鉛筆盒內的物品,舉凡立可帶、自動筆、螢光筆等,
通通都可以被把玩到「肢解」,所以家長可以提醒孩子,上課時,
桌上只放一枝筆,鉛筆盒則擺放在抽屜,需要時才拿出來。

尤其建議家長避免幫孩子購買自動筆,只用鉛筆或原子筆即可。
因為自動筆的故障率高,常常孩子一修理,就可以用整節課的時間邊修邊玩得不亦樂乎。

另外,當學習成效不佳,不懂、不會時,都會因為沒興趣而分心。
因此,需要家長多注意孩子的課業吸收,並適時的輔導協助。
跟的上進度,才能專注並和老師產生互動。

不專心是許多爸爸媽媽煩惱的課題,先提出來和大家分享,還有九個問題會陸續整理解答。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25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0-18 05: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父母最常犯的十大教養錯誤                                               2008/09/19 
作者:許芳菊 出處:天下雜誌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不過,你的苦心安排,卻可能適得其反。好父母該避免哪些做法?

過度照顧
現在許多小孩一生下來,就被照顧的無微不至,其結果可能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從小被餵食到了兩、三歲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湯匙、筷子的練習,會導致手部肌肉的發展問題,上了小學可能連寫字都會很困難。

一直餵食孩子柔軟的食物怕他噎到,會讓孩子沒辦法發展咀嚼能力,甚至沒辦法正確發音。有些孩子一出生就一直被抱在懷裡,出門就用推車、在家也是坐在嬰兒車裡,缺乏爬行的練習,甚至連腳都很少落地,其實腳底的接觸對刺激腦部神經、發展語言能力很重要。

怕孩子冷、怕孩子熱、怕孩子受傷、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負,處處保護的結果,反而是在傷害孩子,父母應漸漸放手,在安全範圍之內,讓孩子有探索冒險的空間,有運用自己身體與心智的機會。


過度安排
相信你的週遭,一定有許多行程排得比你還滿的孩子。從學校到安親班、從安親班到才藝班,然後去學游泳、又要練書法、接著學作文。表面上孩子的生活多采多姿,非常充實,父母把孩子該學什麼、該玩什麼、該看什麼全都一切安排妥當,孩子只要按著父母排的行程表趕場,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這都是父母苦心的安排,孩子也就照單全收。

但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小孩,最後都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特別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的孩子,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充分地發揮。

父母無須太過擔心孩子浪費時間,如果孩子夠大,不妨和孩子共同討論時間的安排,並給他足夠的自主空間。而且每天至少空出一段時間,什麼都不要安排,讓生活有點不可預期的樂趣。

說教太多、身教太少
許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書,自己卻在看電視。要求小孩要有禮貌,自己卻一天到晚對孩子破口大罵。當父母言行不一的時候,會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對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就該盡量陪著他讀書,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歡的書,也可以與孩子共讀。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禮貌,表現出你對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只關心學業,忽視其他生活能力的培養
「現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對孩子的投資全都放在功課成績上,」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包崇敏指出現代家長最大的迷思。

許多成績優秀的孩子,卻完全沒有生活的能力,因為父母只要求他們讀書,在家裡什麼事都不用做。教育學者游乾桂提醒父母,學校只能給畢業證書,卻不能給就職保證書,拿到高學歷好成績,不是競賽的結束,離開學校才是競爭的開始。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數、學歷、學校之外,對於孩子內在的智慧、美德、快不快樂、健不健康等等,更需要關心。

用「買」來滿足孩子
在過去,孩子要一個玩具,父母可能會自己動手做給孩子,從找材料、畫草圖、剪剪貼貼、敲敲打打到完成一個玩具的過程中,孩子認識了更多的東西,瞭解了期間的過程,這是一個深刻而有趣的經驗。

但是自從社會走向極度消費之後,父母想要滿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裡的錢,就能買到各式各樣的東西,從買玩具、買課程、買故事書到買一個個廣告中許諾給孩子的美好未來,父母買給孩子的東西不斷增加,卻不見得能增加孩子的快樂。黃春明在《九彎十八拐》雜誌裡,便以「吞噬動詞的怪獸」一詞來形容「買」這個字,現代人只有消費,除了買,還是買,孩子除了得到那買來的東西之外,卻失落了許多學習和成長。


完美主義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許多父母和孩子相處時都是在教訓孩子。有孩子考試考了九十八分回家還會挨打,因為沒有考到一百分。事事要求完美,反而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

曾經在醫院負責輔導工作的教育學者游乾桂發現,許多被送進精神病院的孩子,往往是父母造成的,他們被父母的要求與渴望逼得喘不過氣,最後只好宣佈放棄。

游乾桂認為父母應該給孩子一條活路,也給孩子一條退路,如果孩子沒有辦法考上第一志願,他也還有一條退路,退一步海闊天空也不一定。

害怕輸在起跑點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點」是許多父母的信念。為了及早做好準備,很多孩子被迫提早結束無憂無慮的童年,這其實是一種競爭力的迷思。孩子的成長有他的節律,就像大自然的四季變化,當孩子的身心還沒有發展到可以吸收某些知識或技能的階段時,提早學習往往沒有效果,甚至傷害孩子的心智。

過去有不少針對天才兒童的研究發現,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不見得比別人優秀。贏在起跑點的人未必會贏在終點,甚至可能早熟早衰。

政大教育系教授王鍾和鼓勵父母,與其整天掛念著孩子未來有沒有競爭力,不如從自我成長、自我突破的角度來引導孩子,這比強調要孩子贏過別人、打敗別人更重要。


負面的言語太多
如果你有機會把你和孩子對話錄音下來,你可以分析一下,你會不會在言談中不斷地出現負面的語彙,例如︰「你不要」、「你不可以」、「為什麼你都不聽我的話」、「你今天在學校有沒有闖禍」。

不論是父母或老師,常常會在不自覺間把焦點都放在糾正孩子的缺點與問題上,負面的交談太多,其實很容易啟動人的防衛機制,你每次看到孩子就糾正他的缺點,他的大腦會漸漸形成一種反應,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

更好的方式是多去看孩子的優點,就算是缺點,也可以從有沒有進步的角度去鼓勵他。在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痲痺化作用」與「明朗化作用」,負面言語加強「痲痺化作用」,壓抑了孩子的天賦,正向的言語卻能啟動「明朗化作用」,因為有人欣賞鼓勵,孩子會表現的更好。當然,鼓勵要具體、要真誠。

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諮商研究所所長柯志恩發現,許多親子間的緊張關係,來自於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願望的投射,每天把全副心血都投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事業來「經營」,像是「透過孩子活出自己」。

柯志恩提醒,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別把他當作是自己的「事業」來經營,父母自己也應該活出自己獨立的生活,否則一旦子女不領情,父母就會產生很多怨憎。王鍾和教授也建議父母不要把孩子的成就表現全都當成自己的榮辱得失,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全部的責任,父母該做的部份做好,其他部份留給孩子自己做完。

忘了享受做父母的樂趣
孩子快不快樂,其實是評量父母最好的指標。孩子快樂,才是最重要的,做父母除了要盡責,也別忘了享受孩子帶給你點點滴滴的幸福與滿足,要能經營親子間的快樂時光,做父母其實很快樂。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465&p=1&fp=1
..................................................................................................................................... 
跟孩子談同理心                                             2008/08/13     
            
作者:王美恩 出處:親子天下
每個人都有「被同理」的需求,但大部分的父母可能都對自己的孩子不太具有同理心。被同理是一種什麼感覺?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美國作家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在《事發的19分鐘》書中,描寫一位先天害羞、善良、安靜、動作反應緩慢的小男孩,從小長期處於被欺凌、排擠、嘲笑的校園生活,最後變成一位帶著槍枝進入校園掃射同學的孩子。這對受害者而言是個悲劇,而主角男孩的成長過程也是個悲劇。

這雖是個小說故事,但在許多學理研究也發現,很多犯罪者有相同的成長經歷。他們可能在求學階段就常出現霸凌同儕的行為,或者自己是長期被人欺凌的孩子,最後都出現反社會人格的問題。其實,這些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猶記得在國外唸書時,某天我走在社區巷弄間,一位三、四歲的小女孩指著我說了一句:「Chinese Pig.」(中國豬)。其實我不怪她,因為從她的童稚表情可以確定,她並不瞭解那句話有污衊之意,只不過是模仿週遭大人或是偏頗的媒體節目上的慣語。這件事讓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孩子的世界不過是反映社會現象的縮影。

或許,我們應該先回溯成人自己是如何看待弱勢者與少數文化:我們是不是在言語上,無意間對學業成就較低者有貶低之意?我們是不是不經意也對多元文化、少數現象露出不尊重的表情?我們是否主動注意弱勢族群的特殊需求?

任何社會都會有「弱肉強食」的現象,強勢不只是指肢體上的能力,態度上的強勢(像是歧視、嘲笑、排擠)對弱勢者更具有殺傷力。這些傷害往往是內在且長久的,影響他們自尊的健全發展。在兒福聯盟的「傾聽童心」電話專線中,許多孩子打來是傾訴他們在學校受排擠、嘲笑的難過心情,這深深影響了他們的自我價值感。

被同理的經驗很重要
我們自己的孩子在學校又是如何看待這些霸凌現象?他是否有足夠的同理心和正義感?是默默無聲,還是成為「助燄火勢」者?甚至孩子已成為強勢者或是弱勢者,而我們並不知道呢?

《同理心的力量》(麥田出版)書裡描述,同理心讓我們可以變得「更誠實、謙遜、接納、包容、感恩、希望、與寬恕」。「我們將不再容易處處挑剔對方、抱怨、責怪、嘲笑、譏諷……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相扶持。」這些寬厚且正向支持的人格特質,相信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具備。

這本書的作者之一亞瑟.喬拉米卡利( Arthur Ciaramicoli)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系講師、也是心理師,他在書中說明,同理心會讓人產生想要改變自己與他人生活的力量。我的詮釋是,這樣的力量,是孩子內心正義感促發所產生的行動力。

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與正義感呢?

口語教條的教育方式,對於培養孩子同理心的成效很小。也就是說,不是光告訴孩子:「你要諒解別人、為別人著想,要做一個感恩的人……」孩子就會自動變成一個有同理心的人。真正能夠改變孩子的,是他自己常感受到「被同理」的經驗,才能滋生同理心的能力。

所謂「被同理」,是一種深度被理解、被支持的感受。我們從許多調查中發現,台灣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常常只圍繞在「課業」、「才藝學習」、「生活規範」等話題,較無法碰觸到內在的感受,也就容易失去被同理的經驗。家長增加多元話題以及改善傾聽方式,都是培養孩子同理心的重要方式。

傾聽孩子的感受與心情時,很重要的原則之一是保持「不批判」的態度。傾聽的過程不要急於「糾正」,不要急於告知「應該」如何。就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發表想法,再說出他的情緒狀態,讓他認識自己的情緒與感受。像「你現在很生氣嗎」、「你是不是很不喜歡那位老師」、「那的確會讓人很害怕」、「誰遇到那種狀況,都會難過」、「你很開心呢」、「你真的很喜歡那位同學」、「你滿高興自己的表現喔」這樣的話,可以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感受被人瞭解,而不是被糾正或批評。當一個人內在的感受被描訴出來且不被批判,會有一種窩心、被瞭解、被支持的感覺,這就是一種同理的過程。

跟孩子聊聊價值觀
每個人的內在都有被同理的需求,需求愈被滿足,滿足感愈會帶出包容、尊重、接納他人不同的生命特質。因為已經「認識」了情緒的感受,他就能體會與瞭解別人的感受,有接納包容的態度。

「弱勢者」會被排擠或是歧視,往往是因為他們跟多數人有「不一樣」、「不同」的特質,他們是「少數」。人類很容易把多數與「正常」畫上等號,於是非主流或少數就被歸類為「不正常」。有了「正常」與「不正常」的好壞價值判斷,就會影響我們對人事物的態度。

我們可以從孩子的對話中看出他們的價值判斷。像是「他很笨」、「她好醜」、「都是他害我們比賽拿最後一名」、「都是他跑太慢,我們才會輸」「他好『娘』喔」「他家好窮,書包都爛了還不換」……。孩子也會用正向描述展露出他的價值判斷:「他真厲害,每次都第一名」、「他長得好高好帥」、「他家好有錢喔,爸爸開賓士轎車」等。

孩子的評價出現時,都是家長與孩子溝通的好時機。例如,你可以問孩子:「功課不好,就是笨嗎?」再接著和他討論,許多孩子學業成績不好,是因為做功課或複習時,家人沒有能力或是時間給予足夠的協助,以致孩子學業成績不如人;有些孩子可能有學習障礙的問題,必須用特殊的方式吸收知識;有些孩子是因為「注意力缺乏」的問題,需要矯正治療與藥物的搭配才能改善。

父母可以讓孩子知道,「功課不好」的背後有各種可能的原因,有許多原因都不是個人努力就可以改善的,他們需要很多協助。如果家長本身能展現同理的觀點,孩子自然就會學習到換個角度去看待同學的行為,而不會將自己負向的情緒轉成對同學的人身攻擊。

至於「有錢很棒,貧窮很丟臉」這樣的議題,或許是連我們成人都需要再去省思整理的。錢財與物質的多寡,不需要拿來做價值判斷,更不需要拿來做為人身攻擊的題材。重點是無論處於富裕或貧窮,都能過著愉悅、有意義的生活內容,這才是父母應該教給孩子寶貴的人生態度。也因此,父母必須常常檢視自己的價值觀,並與孩子聊聊生活中常會碰到的價值觀,從與孩子的對話中,協助孩子建構正向的態度來看待世界。

如果我們希望社會的氛圍互助、友善、有人文味,就應該從家庭生活做起。讓孩子從和你的對話及互動過程中,產生同理心與正義感,進而產生力量,改變自己的行為與態度。再讓這樣的效應擴大,影響班級氛圍及校園文化,讓更多的孩子都能夠在一個被同理、友善、包容的校園環境下成長。在良性氛圍的循環運作下,使得強勢者變謙虛,弱勢者變堅強,未來都能成為社會的優秀公民,對社會有正向的影響,那理想中的「世界大同」就慢慢實踐出來了!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247&p=1&fp=1

-=-=-=-=- 以下內容由 Melody2008年10月18日 05:20am 時新增 -=-=-=-=-
ㄜ';...?
密碼才key一鍵文章就送出了哦!
真快
呵呵...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8-12-28 20:45:27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主題:婚姻也會中風 (送給忙於事業中的朋友)
一男子患了中風,左邊的身子不能動了,心裏十分痛苦。親友們去安慰他。
他說,我不害怕我的病治不好,我擔心我的妻子留不住。
沒過多久,他的妻子果然離開了他。親友們罵那位女人薄情。
男子說,不要責備她,是我不好。接著,他懺悔道:

● 她做飯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坐在電視前無動於衷
● 她生病需要去醫院的時候,我以工作忙讓她一人前往
● 她買了件衣服,滿心歡喜地問我怎麼樣時,我的眼睛甚至都不瞟上一瞟;
● 她需要我陪伴的時候,我為了贏得上司的青睞,在辦公室陪他們打撲克直至深夜
● 她生日到來的時候,如果沒有她的提醒,我總是到第二天才猛然想起。
我們的婚姻早就因為我的這些行為而中風,只是我原來沒有感覺到。
現在我左邊的身子不能動了,我一下子感覺到了。

後來,有人把這些話說給了男人的妻子,男人的妻子非常感動。
說,既然他這麼說,我也就回去吧。在女人的精心照料下,男人漸漸康復。
有一次,他們一起在黃昏中散步,女人問,怎麼會想起婚姻也會中風這樣的事來?
男人說,當我的右手因蚊子叮咬而奇癢的時候,我的左手一點反應都沒有,假若 我沒有中風,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嗎?過去,你那麼辛苦,而我卻一點都不去分擔,我想,這就是婚姻中風了。
現在,他們已成為一對恩愛夫妻,因為通過那場病,男人發現了一套新的婚姻理論:夫妻應該像左右手一樣。
左手提東西累了,不用開口,右手就會接過來。
假如一個人的左手很癢,右手卻伸不過來,這個人的身體一定是中風了,或是癱瘓了。
婚姻愛情的身軀,假若一方不能主動地去關懷對方,久而久之,隨著不良狀況的加劇,也會中風癱瘓。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7-6 00:48:04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8種食物,讓孩子吃出好情緒
作者:採訪整理�蔡珮瑤 出處:親子天下    2009/04/02 
要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吃對食物很重要,營養師建議的8種吃出好情緒的食物…

--------------------------------------------------------------------------------
advertisment
食物如何影響情緒呢?如果把情緒比喻為一盞燈,人體的神經系統就像電線,吃進去的食物可輔助電力的轉換,透過電線點亮情緒的燈。電力不足或電路不順,會導致燈火忽明忽暗,就像情緒起伏、不穩定。吃對食物,提供足夠的電力,自然可以讓「好情緒燈」大明大亮。

深海魚 (秋刀魚)
深海魚類,例如鮭魚、鮪魚、秋刀魚、鯖魚,含有豐富的Omega-3脂肪酸。國外研究發現,Omega-3脂肪酸跟抗憂鬱藥物的作用類似,它可以促進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的分泌。血清素不足,可能導致憂鬱。足夠的血清素可以解除焦慮、提振精神。建議一星期吃二到三次深海魚。

全穀類 (五穀飯)
穀類裡含有豐富的B群,是穩定神經系統的重要因子,如維生素B6、B12。維生素B6有助於色胺酸的生理轉換,足夠的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生成,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有助於情緒的調整。

此外,穀物屬於醣類,醣類可以轉換成葡萄糖,提供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全穀類食物讓葡萄糖緩慢且較持久的釋放,幫助維持情緒的穩定。

深綠色蔬菜 (綠花椰)
蔬菜中多含有葉酸,葉酸與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如果沒有線路,也就是神經系統的完整,根本不用討論電通不通或燈亮不亮。最基本的神經通路是否完好,跟葉酸有直接相關。深綠色蔬菜中擁有較多的葉酸,例如菠菜、綠花椰、地瓜葉。

南瓜
含微量元素硒、維生素B6,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南瓜是多醣類的一種,不喜歡全穀物粗糙口感的人,可以選擇南瓜,做成南瓜湯或南瓜粥是不錯的選擇。

牛奶
牛奶裡有豐富的鈣,鈣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牛奶裡的蛋白質分解後,會變成胺基酸,間接幫助色胺酸的生合成。有乳糖不耐症、不適合喝牛奶的人,可以選擇黑芝麻、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替代。

香蕉
香蕉是維持好心情的首推食物,它含有生物鹼,可以振奮精神;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有助於血清素的生成。香蕉的鉀離子含量很高,鉀離子可以幫助血壓的控制。血壓高的人,容易呈現緊繃狀態,血壓的舒緩則有助於情緒的舒緩。此外,香蕉富含纖維質,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排便,排便不順會影響心情,腸道健康,讓人神清氣爽。

堅果類 (杏仁)
人體內的自由基會破壞腦細胞和神經系統,也可能間接影響情緒。杏仁裡含有微量元素硒,是構成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分,可以對抗自由基,減少對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破壞。此外,杏仁含鈣,亦有助於穩定情緒。

黑巧克力
含有多酚的成分,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保護身體細胞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間接讓腦部或神經組織維持健康。黑巧克力也含有苯乙胺(phenethylamine,PEA),有助於腦內啡分泌,讓人產生像談戀愛般浪漫、愉悅的感覺。不過巧克力中含有可可油,熱量不低,不宜攝取過多。(本文審稿�林孟瑜•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師)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43

========================================================

認識0至12歲孩子該有的情緒力
作者:許芳菊 出處:親子天下        2009/04/01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教出高EQ小孩…

--------------------------------------------------------------------------------
advertisment
關於大腦與情緒的關係,仍有許多謎題待解,但根據目前的許多研究都發現,教養方式會影響情緒的反應,促使腦部傳輸路徑的變化,進而影響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也因此,EQ可以透過練習提升改善,比IQ更具可塑性。

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教授指出,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腦部科學家與心理學家的研究,提供了父母教養的參考:EQ並非天生不變的,而且父母對孩子EQ的影響力,遠大於父母對孩子IQ的影響力。藉由了解不同年齡層孩子的情緒特質,有助父母EQ教養─

出生∼6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所有原始情緒出現,正面情緒的表達受到鼓勵而變得更為常見。
•會藉著吸吮或轉離等方式調整負面情緒。

情緒理解能力
•能分辨快樂、生氣及哀傷的面部表情。

7~12個月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像生氣、害怕及哀傷的原始情緒變得更為明顯。
•情緒的自我調整進步了,嬰兒會晃動身子、咬東西或轉離不愉快的刺激。

情緒理解能力
•辨識他人原始情緒的能力進步了,社會推論出現。

◆給父母的建議
出生到一歲,孩子的原始情緒出來時,非常需要回應。哭鬧時,應該去哄哄他,要讓他情緒穩定,很重要的是安全感的建立。孩子需要溫暖呵護、被愛的感覺,不是只有物質的滿足。小時候的依附經驗,會帶到成人的兩性關係,那是最原始、純真的經驗。孩子的需求,父母應敏銳而儘速地給予回應。

1~3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衍生(自覺情緒)出現。情緒調整能力進步了,學步兒會將自己的注意力移開令他們沮喪的刺激,或試圖去控制它們。

情緒理解能力
•學步兒開始討論及表現情緒。
•開始表現出同理心。

◆給父母的建議
•一歲半以後,孩子開始會用大哭大鬧,滿足需求,這時父母就要對孩子有足夠的敏感度,常把孩子抱在身邊問他:「什麼事讓你難過?」需要跟孩子互動,才能了解他的感覺。並逐漸去教導孩子生氣難過等情緒表達該如何處理。

•從兩歲開始就應該慢慢引導他,怎麼察覺自己的情緒,怎麼適度的表達。告訴他有哪些規則應該去遵守。接著,就要逐漸教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牛奶打翻了!不是去罵他,或幫他處理,可以問問他:「怎麼辦?」讓他學著解決問題。

3~6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調整情緒的策略出現並更精緻化。會懂得隱藏某些情緒,對簡單表達規則的服從。

情緒理解能力
•了解引發情緒的外在原因與結果的能力進步。
•同理的反應更為常見。

6~12歲
情緒表現&調整策略
•服從表達規則的能力進步了。
•自我調整策略(包括在適當的情況下強化情緒)變得更多樣且更複雜。

情緒理解能力
•可以整合外在及內在的線索以了解他人的情緒。
•同理的反應更強。了解人對相同的事情可能有不同的情緒反應。
•了解別人可能會有複合的情緒(例如:既期待有怕受傷害)。
資料來源:《發展心理學》(學富文化出版 原著:David R. Shaffer 總校閱:蘇建文)、實踐大學鄧蔭萍教授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341

=========================================================

教孩子情緒管理
                                                                                               2009/03/27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嬰兒剛出生時,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最近的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腦下垂體--腎上腺(HPA)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包括結構上的改變,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給予他安全感。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例如四兩撥千斤,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http://parenting.cw.com.tw/blog/blogDocDetail.do?blogDocId=14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7-26 10:46:58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窮日子教育,好書推薦
作者:劉清彥 出處:親子天下                                                    2009/06/23 
如何讓孩子體會貧窮?如何讓孩子懂得感恩?在不景氣的當下,閱讀是最好的媒介,兒童文學專家劉清彥,推薦清貧類的好書,孩子可以從故事主角勇於面對逆境與貧苦的歷程,感受到生命的無窮希望
「即使在最艱困的時期,我們仍要保持心胸寬闊、精神奕奕、正氣凜然和意志堅定……尋回我們無私分享和永不放棄夢想的傳統……如果我們能同心協力,勇敢迎接挑戰,那麼許多年後,我們的孩子就能告訴他們的子女,在這個艱難的關頭,我們做了一些值得稱道的事。」∼歐巴馬
今年二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在華府發表首次國情咨文,他在演說中不斷喚起民眾的勇氣和希望,強調為自己與下一代擔負責任的重要,激勵美國人民在困苦時刻絕不輕言放棄,仍可懷抱夢想,瞻望未來。

在金融風暴襲捲全球、蕭條萎靡的大環境拖垮人心意志的時刻,歐巴馬的演說,宛如為迷途大洋的船隻,在遠處點亮了指引方向的明燈,雖然還有長遠的路程要努力,最起碼看見了足以重燃士氣的希望。

誠如一九三○年代率領美國人走過經濟大蕭條的總統法蘭克林.羅斯福所言:「人不是命運的囚犯,而是自己心智的囚犯。」面對艱難,最大的敵人不是外在環境,而是自己的內心。所謂心堅石穿,有健全堅定的心志,就沒有突破不了的難關。面臨挫折的大人是如此,對那些在大人羽翼下成長的小孩來說,跨越困境更是必須從小養成的能力。直接在逆境中接受磨練和挑戰固然不錯;但是若能藉由閱讀提早認知、預備和學習,有朝一日面對難關時,就不會心慌意亂、手足無措了。

有別於一九三○年代前盛行的古典童話,當代童書創作者不再將自己的作品視為兒童的心靈保護傘和逃城。他們或是從現實生活取材,或是將各種與小孩內外生活經驗相關的主題延伸轉化,使小孩透過閱讀認知和思考真實世界,開展人生視野。

創作者從不避諱在故事裡呈現生命中的艱難課題,反而要小孩誠實面對自己的處境;同時積極的鼓勵他們勇敢走出陰霾,重新看見生命的希望和亮光。就像美國知名童書作家伊芙.邦婷在作品中強調:「小孩必須學習認識生活中的困境和抉擇,因為,這就是人生。」
貧與富背後的真實樣貌
這也正是這份書單的著眼點。不論是圖畫書、橋梁書、圖文書和少年小說,故事主人翁大多經歷了貧苦和各種生命逆境,卻沒有因此被擊倒或輕言放棄,他們努力從困境中突圍,為自己人生開創新的格局。這些書不但能幫助小讀者經由閱讀體認不同的人生,從中獲得激勵與力量;也能從書中領略一生受用的價值觀,以健康適切的態度因應各種處境,不管富足順遂或清貧刻苦,都可以從中獲得生命成長的養分。

童書創作者鮮少在作品中對貧富有直接而明確的價值評斷。相反的,他們經常利用真實呈現貧富的樣貌,讓小孩在故事中觀察思考和探究問題,形成自己的判斷。英國圖畫書創作者海倫.奧森貝里的《有錢的豬和你想的不一樣》,書中那兩隻一夕致富的豬便是鮮活的例子。

這兩隻成天想著錢財和富裕的豬,以為物質的富有能帶來更多快樂。沒想到發財後反而陷入難以掙脫的財富泥淖,雖然住豪宅、開名車、穿華服,卻必須每天為了固守財富奔波忙碌,違背了豬喜愛閒散、自在度日的本性。所幸兩隻豬即時醒悟,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也明白富有未必是富足,只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這樣的理念,在美國童書創作夫妻檔莎拉.史都華和大衛.司摩的作品《金錢樹》中,也同樣被強調出來。這棵長滿鈔票的金錢樹,清楚凸顯和對比出兩種不同的生活態度和價值觀。相對於那些爭相攀爬搶摘鈔票葉子的村民,樹的主人麥小姐顯得格外腳踏實地。儘管沒有優渥富裕的物質,她那像孩童般純淨的心靈,卻因為懂得經營和細細品味生活,變得豐富又滿足。

我和小朋友閱讀這本書時,有個小男孩說:「搶錢的村民也許比較有錢,可是我覺得麥小姐比較快樂,她該有的都有了,而且很多東西都用不完。」他從圖像上觀察到麥小姐的生活,發現她擁有的是具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東西。她願意任人採摘金錢樹上的鈔票,因為對她而言,那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匱乏生活中也有豐富人生
窮與富往往只是認知的一念之差。有人餐餐粗茶淡飯,卻甘之如飴,覺得自己無比富足;有人窮畢生之力賺得世界,卻仍無法知足。正如同德國作家彼得.赫爾德林的作品《天使掉進破鞋盒》中的舒宜爾一家五口,雖然擠在一間「隨時會有東西倒下來、裂開、撕破或故障」,有如破鞋盒般的簡陋公寓裡,還得因應各種突發狀況、棘手問題和生活考驗,卻因為家人間的愛和扶持,使他們能勇敢面對和克服難關。貧窮沒有擊倒他們,反而將一家人的心緊緊牽繫在一起,體會到比物質富裕更深刻的心靈幸福。

「窮有兩種,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從日本隨著電影和小說一路紅到台灣的《佐賀的超級阿嬤》這麼說。她窮歸窮,卻仍然「天天笑著活下去」,秉持「只有撿來的東西,沒有扔掉的東西」的生活哲學,在那個歷經戰亂後物資極度缺乏的年代,帶著小孫子節儉度日。她認為「窮人是最有福氣的,因為不用擔心穿的新鞋、新衣服會弄髒;不用擔心太多錢會被偷、被搶、被綁架;家裡也沒有值錢的東西,所以不用把門鎖得緊緊的;食物只要能吃就好,不像有錢人,還要擔心吃不到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所以,「只要活著就是幸福」。

作者島田洋七不僅將自己童年時期與阿嬤相依為命的點點滴滴,描繪得活靈活現,也在字裡行間不著痕跡的流露阿嬤獨特的價值觀。雖然日子窮到不行,樂天知命的阿嬤總有層出不窮的神奇妙招,在物質匱乏的歲月裡豐富了小孫子的心靈,讓家裡隨時洋溢著笑聲與溫暖,那種清貧生活中的富饒心靈,也深深感動和震憾讀者。

島田洋七坦言:「那是一段雖然沒錢,卻充滿創意、發現和笑容的日子。我因此學會了活得快樂的方法。」他與阿嬤一起生活的八年,之所以能在貧窮中樂活,靠的全是阿嬤的生活智慧與化腐朽為神奇的生花妙手。因為貧窮,什麼都得自己動手,在無中生有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勞碌所得,也常常經驗創作的樂趣。窮則變、變則通,因為物質缺乏而激發創意,也為平淡的生活添加色彩。

自己動手做,的確是物資貧乏時一舉多得的生活策略。本地創作者童嘉,也以自己的童年紀事《我家有個花果菜園》,圖文並茂的為小孩示範自己栽種和收成的樂趣。全家人在門前的小庭園協力栽種花卉蔬果,不僅為她們的餐桌添加膳饈餚饌,小庭園也成為兄弟姊妹的自然樂園。他們從摸索與實驗中學習各種務農的知識和方法,也觀察生命成長的過程與奧祕,更因此擁有難以磨滅的童年回憶。

真正享受生活,不在於物質多寡,而是自己的心靈是否能與生活融和為一。早在一八四五年,撰寫《湖濱散記》的美國生活實踐作家梭羅,便在湖畔小木屋親身力行這樣的生活信念。「我希望能夠從容不迫的過活,只應付生活所必須的基本要素……」主張過儉樸生活的他認為,無論有無恆產,人都得為幾立方公尺的血肉之軀委曲的生活。因此,人是在一種錯誤的觀念下拚命工作。但生活易變,人的力量卻永遠未被衡量出來,若只是在生命中填塞太多忙不完的工作,便無法採集生命的美景了。

梭羅的信念與生活態度,後來在創作者D.B.強森筆下化身為大熊亨利的系列圖畫書。在《亨利散步去菲其堡》一書中,強森將梭羅與朋友對旅行觀點的談話,轉化為亨利與朋友不同的旅行方式。兩隻大熊相約在菲其堡見面,亨利以步行的方式前往,他的朋友卻選擇先工作賺足旅費,再搭車去。作者刻意將這兩種方式一左一右對照呈現在畫面上,讓小讀者清楚看見亨利徒步旅行的所見所聞,和他朋友忙碌工作賺旅費的辛苦過程。誰是真的在旅行?誰的生活又充滿樂趣和創意?一目瞭然。

創意與夢想是希望的種子
清貧的日子的確需要更多創意來妝點和經營,有時只需要一點點巧思,就能拂開籠罩生活的陰鬱迷霧,引入溫暖的陽光。《媽媽,我要把世界送給你》書中的單親家庭小女孩露易莎,便運用自己的創意和巧思,為父親過世後便盡失歡顏的媽媽重新找回燦爛笑容。媽媽在「華特美容世界」辛勤工作賺錢,希望有朝一日能讓露易莎讀大學,走進世界、拓展人生視野。但露易莎卻在華特美容世界祕密籌畫了一場驚喜慶生會,搶先一步將「世界」送給媽媽。

插畫家以紅黃色調烘托整本書的畫面,既溫暖又滿溢希望。露易莎的創意和巧思,不但舒緩了媽媽受制於現實生活的壓力,將媽媽送上時光機,回到年輕時與父親共舞的場景;同時為媽媽和自己開啟新的人生契機,為她們共享的世界營造更多新的可能,母女一起懷抱迎向世界的夢想,快樂生活。

佐賀的超級阿嬤說:「人到死都要懷抱夢想,即使不能達成也無所謂,因為終究是夢嘛!」

夢想能帶來希望,讓生命有對焦和前進的目標。對小孩來說,不管是夢想或想像,都是幫助他們超脫現實困局的重要力量。這也是瑞典國寶級大師阿思緹.林格倫作品中經常關注的焦點。不管是《黃昏國度》裡因腳傷在床上動彈不得的小男孩、《米拉貝爾》中家境窮困卻渴望擁有洋娃娃的小女孩,林格倫都為他們安排了各種奇遇。她讓不能走路的小男孩在黃昏國度裡自由飛翔;貧窮的小女孩意外種出了會蹦會跳的洋娃娃。這些超越現實的想像,成為一種救贖的力量,為小孩鬆開纏身的枷鎖,在絕望中重獲新生。

回到現實生活,童書創作者也常常以真實人物在困苦中實現夢想的歷程,鼓舞小孩即使處境再艱難也不要輕言放棄希望。《叔公的理髮店》中那位令許多大人、小孩深受感動的老叔公,便是鮮活的例證。

傑德叔公沒有因為黑人身分受到種族隔離和打壓而自暴自棄,他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一點一滴存下積蓄,努力實現開理髮店的夢想。即使中途為了幫姪孫女治病花掉大筆醫藥費;或是因為銀行倒閉,辛苦攢下的存款全部付諸流水,他也只是淡淡一句:「我會重新開始。」雖然夢想在七十九歲才實現、雖然實現夢想後沒多久便過世,老叔公卻以自己的一生,教會姪孫女和所有讀者:相信自己的夢。

施比受更快樂、更有福
貧病困苦、走頭無路時,若有人即時伸出援手,不管是施予或接受的人,彼此的人生也許就在交會的剎那,有了新的開展和體驗。接受的一方可能自此從泥淖脫困,尋得出路,迎接嶄新人生;施予的人也能品嘗「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引自聖經箴言)的美好福分。就像二次大戰後荷蘭的凱琪與美國的蘿西,便因為充滿愛心的包裹與真誠的魚雁往返,搭起了生命交流的橋梁。

《凱琪的包裹》將這兩個小女孩連結在一起。凱琪因為收到包裹,使原本貧困的生活獲得改善;蘿西因為寄包裹,得知凱琪和鄰居的迫切需求,發起一場溫馨的傳愛活動。但是,這兩個小女孩不是單純分立於「施」與「受」的兩端,而是同時經歷施與受的喜悅和滿足。凱琪將包裹裡的東西慷慨的和別人共享,蘿西也在後來獲得凱琪意外回贈的驚喜。她們在過程中不僅得到由分享而來的加倍快樂,更為彼此的生活增添生氣和光彩,也豐富了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經驗。

如果將自己有餘的和人分享是值得頌揚的行為;那麼,自己缺乏還能傾力施予就更難能可貴了。《葛麗兒的聖誕襪》中的小女孩就是如此。家徒四壁又失去母親的葛麗兒,好不容易在聖誕夜織完有錢婦人訂製的六支聖誕毛襪,卻在送交途中看見蜷縮雪地、衣衫襤褸的小男孩,於是心生憐憫,將五支襪子送給他保暖。這麼做不但為她招致一頓惡言毒罵,也毀了自己一心編織的聖誕美夢。不過,上帝果真是讓「施散的更加添」。聖誕節的早晨,葛麗兒在那支吊掛在壁爐旁僅剩的襪子裡,發現了自己憐憫施予的回報。從此,溫暖和希望的亮光也從她居住的小屋漸漸向四周擴散,使晦暗的小鎮變為光明。

在彰化二林創立喜樂保育院的「喜樂阿嬤」,更是我們這塊土地上真實鮮活的見證。這位在一九六○年代從美國遠渡重洋來到台灣的瑪喜樂女士,變賣自己的家產,只為了在中部沿海的小鎮,照顧當時飽受小兒麻痺之苦的小孩。她雖然因此落得一無所有,卻用自己的生命,豐富了上千個貧病孩童的生命。

懷抱希望就能勇敢面對苦難
生命充滿不可預期性,如果沒有心理準備,面對赫然降臨的苦難,常常會令人失去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否定自己存在的意義。就像美國作家拉胥梅耶在《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中所言:「大多數的我們是以自己擁有的東西和他人的想法,來判定自己的價值。因此,我們沒有那樣的勇氣,能在失去所有的財產、權利、親人和朋友之後,還能站得筆直,宣告自己仍是以前的自己。」

拉胥梅耶的父親原是大學教授,卻因為罹患精神分裂症,與妻子離異,逃離醫院,最後淪為街頭遊民。然而,他的父親卻仍不喪志的持續申請重返大學任教,並在信中諄諄提醒他:「無論環境多麼險惡,永遠沒有理由放棄!」他深深覺得這句話對大人、小孩同等重要,於是特別將這樣的信念,融入他的圖畫書作品《斷嘴鳥》中,期盼藉由故事裡那隻斷嘴的小麻雀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讓小孩看見在貧困苦難中永不放棄的堅持。

畢竟,沒有人知道生命的苦難何時來臨,又為何會臨到;而且放棄的理由永遠比堅持下去的理由還要多。但是,只有懷抱希望的堅持,才能有見到生命奇蹟的一天。

這不就是人生最奇妙的地方嗎?

更多精采內容請閱讀》親子天下六月號:愛的管教
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514&p=1&fp=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8-7 15:45:5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感動影片分享] What is That 那是什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NK6h1dfy2o
(父親節的最佳短片)
【影片長度】5:31
【英文內容】
F-Father(父親)
S-Son(兒子)
-----------------
F:What is that?
S:A sparrow
F:What is that?
S:I just told you father It';s a sparrow.
F:What is that?
S:A sparrow father a sparrow. A s-p-a-r-r-o-w!!
F:What is that?
S:Why are you doing this.I told you so many times It';s a sparrow!! Can';t you get it?
FLeaves the seat).........
S:Where are you going?
Foud...
S:Today my youngest son who a few days ago turned three was sitting with me at the park when a sparrow sat in front of us.
S:My son asked me 21 times what it was and I answered all 21 times that it was...
S:...a sparrow.I hugged him every single time he asked me the same question.
S:Again and again...Without getting mad,feeling affection for my innocent little boy.
(The father and the son hugs)
【影片內容】
一個老父親與兒子坐在庭院裡,
父親無聊的看著四周,
兒子則看著報紙。
此時,突然飛來一隻鳥停在樹上。
老父親便問兒子:「那是什麼?」
兒子看了一眼便回答:「麻雀」
老父親隨後又問:「那是什麼?」
兒子此時有點不耐煩的說:「那是一隻麻雀!」
才剛說完,老父親又問:「那是什麼?」
此時兒子覺的老父親有點煩的回答:「那是一隻麻雀!」
當老父親第四次問兒子那是什麼時,兒子忿怒的與老父親吵架。
老父親無言的走回屋子,過沒多久便拿出一本日記,並翻至其中一頁要兒子將那頁的字唸出來。

泛黃日記本寫到:
今天,我最小的兒子,他幾天前才滿三歲,和我在公園坐時,
一隻麻雀出現在我們面前。我兒子問了我21次 ”那是什麼”,
我回答了他問的所有21次問題 ”這是什麼”, ... 一隻麻雀。
他問相同的問題時,我每一次都擁抱他。
一次又一次的問,我沒有生氣,
但對我那天真的小男兒,確感覺到無比溫馨的親情。
(孩子親吻並擁抱愛他的父親)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9-9-24 13:02: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台北縣辦Bookstart閱讀起步走培訓課程
2009.3.27 《台灣時報》
台北縣府與信誼基金會合作舉辦的嬰幼兒閱讀推廣活動──「Bookstart閱讀起步走」,由即日起至5月18日分別在台北縣立圖書館及三峽、三重、土城、新店、三芝等圖書館,舉辦館員暨志工的培訓課程。
據報導,台北縣立圖書館長於玟表示,「Bookstart閱讀起步走」源起於英國的公益組織「圖書信託基金會」(Booktrust),主要目的是透過贈送嬰幼兒閱讀禮袋,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閱讀,建立孩子與圖畫書第一次接觸的美好經驗;推廣兒童閱讀不遺餘力的信誼基金會,在2005年11月正式成為英國 Bookstart國際推廣組織的一員後,也開始在島內推動「Bookstart閱讀起步走」的運動。於玟指出,台北縣府除將從4月下旬贈送閱讀禮袋給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出生的嬰幼兒外,並與信誼基金會的專業講師團隊,共同策劃舉辦六場館員暨志工的培訓活動;培訓課程的相關資訊,可至台北縣立圖書館網站http://www.tphcc.gov.tw/查詢,報名則請洽各鄉鎮市的圖書館。
http://blog.udn.com/jason080/2827011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10-1-11 02:33:39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文章標題:10招AQ訓練 培養孩子「輸的起」                                  2008/11/1
還記得「蔣公在小溪邊,見魚逆流而上而得到人生啟發」這個勵志故事吧?在少子化的現代社會,孩子都是父母手心上的寶;人生旅途一路平安順遂,是家長對孩子最深切的期望。但在現實環境中,平步青雲並非人生常態;挫折、困難、挑戰,往往才是真實的人生滋味。面對生活逆境,如何教導孩子從小面對、處理,甚至接受,從小培養孩子「逆境智商」,才能讓寶貝越磨越成器!

採訪�陳俐君        
攝影�張明偉
演出�Mommy:李思瑩   Baby:鄭宇翔
諮詢� 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邱姵寧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劉玫伶

看著寶寶天真無邪的可愛小臉,父母總忍不住呵護在手掌心上,希望盡自己所有的能力,永遠保護他;但孩子終究會長大,總有一天會離開父母身邊,自己面對看似繽紛,卻也無情的花花世界。
在充滿失望、挫敗的現實環境中,樂觀、積極、思想正面的人,可以化悲憤為力量,化阻力為助力;但悲觀、消極、缺乏意志的人,一遇困難,就只會退縮、逃避、甚至放棄,惡性循環的人生,往往就此展開。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邱姵寧醫師提醒,除了傳統的IQ(智力商數Intelligence Quotient)、EQ(情緒控制商數Emotional Quotient)與SQ(社交商數Social Quotient)等能力培養外,還需將其整合成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寶貝才能如同鑽石般,散發出堅毅、自信、璀璨的光芒。
打造堅忍兒Part 1─認識AQ
所謂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是一項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引發高度討論的「熱門名詞」。最早用於企業管理研究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中的專任暨推廣講師劉玫伶指出,所謂的逆境商數,是指我們在面對逆境時的處理能力。
邱姵寧醫師並補充提到,要分析一個人是否具有AQ(逆境商數),主要在於觀察,當處在偶發狀態下,個人面對問題、困境的能力;以及有否跌倒後爬起的能量?有否調適情緒,積極尋求資源解決問題等人格特質?
綜合專家與醫師說法,AQ(逆境商數)特質的培養重點如下:
1、面對突發挫折,如何快速爬起。
2、面對困境、挫折的忍受度。
3、面對挫折時的正向情緒、心境調適。
4、突發狀態下,以積極、清晰的思為解決問題的能力。
劉玫伶老師指出,根據AQ專家保羅•史托玆博士的研究,當一個人的AQ越高,就代表越能以積極樂觀、正向、富有彈性的心境面對困難,並找出解決方案,最終達成卓越;反之,AQ越低者,面對困難、沮喪,通常只會處處抱怨,逃避挑戰,往往會出現半途而廢、自暴自棄行為,導致一事無成。

AQ養成 仰賴「多Q」結合
邱姵寧醫師表示,AQ(逆境商數)並非是個可以單一培養的能力。當挫折、困難來臨時,要能夠從困境中快速掙脫並爬起,不是光有一顆堅毅不拔的心就足夠。她提到,AQ(逆境商數)的養成,必須同時兼有一定程度的IQ(智力商數)、EQ(情緒控制商數)與SQ(社交商數),才能整合成從逆境站起的能量,演出人生精彩結局。

面對+解決+尋求協助=成功面對逆境
邱姵寧醫師進一步解釋,當面對難關、挫折時,首要工作就是解決當前問題。有了EQ,可以先幫助我們調整正向思考模式,以平靜、冷靜的心來面對問題;接下來,依靠IQ,我們才能有足夠智慧與判斷力,思考該怎麼解決問題?但是,並非所有困境都能憑藉一己之力完成,透過IQ的判斷,我們有時需適時依靠SQ,透過社交能力,以尋求外界支援協助。透過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與尋求協助,「3Q整合,就能建構出成熟的AQ反應」。

面對挫折困境 大人小孩有別
當面對挫折與困境,一般成人在憤怒、失望、擔心、難過的反應背後,較會適時抽離或隱藏情緒;不過對小朋友來說,由於未受過強烈的社會化制約,情緒起伏、反應較大,對於「不順遂」環境的反抗度,會較大人強烈。常見反應,分述如下:
1、情緒波動強烈,容易出現哭鬧反應。
2、情緒轉換速度快,只要有新事物出現,悲傷、憤怒情緒易瞬間轉移。
3、尚未受過社會化的情感制約,不易隱藏情緒,對困境的耐受度較低。

打造堅忍兒Part 2─認識孩子常見挫折
景氣低迷、失業率高、股票崩盤、日子難過,每天奔波於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現代父母,也許是大環境不佳,也許是自己過度執著,容易因此自陷憂鬱、挫折的困境之中。在大人的眼中,每天吃飽、睡好、沒煩惱的小孩,似乎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但套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觀點,人類的生命全程,有八大發展階段,自出生到老死,各有不同人格發展「危機」。對於小朋友來說,最早的生活危機,來自於「信賴感」與「自主權」的養成。

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
邱姵寧醫師引用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的理論觀點,指出0-3歲的小孩,在不同年齡時程,各有不同發展危機:
(一)出生至12~18個月→基本信賴對不信賴
對於尚無生活自理能力,無法順利以言語表達需求的嬰幼兒,凡事只能依賴「主要照顧者」的呵護。發展出對人類的信賴感,是新生幼兒「初來乍到」這個花花世界的首要課題。如果媽咪能給小寶寶好的依附關係,孩子就能將正向依附,內化成「安全感」的認定,這對型塑寶貝將來自信心與安定感的養成,有莫大幫助。
(二)12~18個月至3歲→自主對羞愧與懷疑
在最初的信賴與安全感能力養成後,漸脫離襁褓呵護的孩子,須開始逐步培養自主獨立能力。邱姵寧醫師指出,這時期的寶寶,正是從小小孩「變身」大小孩的階段,除了開始有自主能力,也逐漸有羞怯、懷疑等思緒起伏。在接觸外界的能力建立後,情感表達也會逐步走向複雜;面對日常生活的衝擊與不順遂,也會開始出現不同反應。

歸納身心科醫師與專業輔導老師的意見,常見的小兒生活挫折,簡單分述如下:
(1)生活自理挫折:
    對孩子來說,等到稍微大一點,要開始試著靠自己吃飯、拿水杯喝水、學說話、大小便等。每項看似簡單的生活反應,都須經過反覆練習,才能上手。如果學習過程不順利,說話說得結結巴巴,水杯裡的水灑得滿身都是,或是一覺醒來發現尿床了,可是會讓孩子羞愧無奈,媽媽無奈抓狂!若爸比媽咪此時大聲斥責,或嘲弄揶揄,不要以為寶寶還小聽不懂,你的一句玩笑話,可能會讓寶貝幼小的心靈大受傷喔!
(2)分離焦慮挫折:
    對剛出生不久的嬰幼兒來說,生活中最需要的,除了食物以外,就是「主要照顧者」的細心呵護了。如同德國心理學家艾瑞克森前面所言,新生寶寶之所以會極度依賴如媽媽、保母等「主要照顧者」,是因為這些人能給他充足的安全感。但若主要照顧人出現變化,或是離他遠去,孩子可能會因為安全感喪失,出現焦慮、煩躁、退卻等偏差反應出現。
(3)資源剝奪挫折:
    俗話說:「多子多孫多福氣」,尤其在少子化的社會情境下,「增產報國」可是人人有責!對於有小姐姐、小哥哥的家庭,父母在迎接二個生命報到時,可別忽略了他們的感受。手心手背都是肉,在期待下一個寶貝報到的同時,還是要記得把愛,平均地分配給每個寶貝,避免讓孩子有「資源剝奪感」,覺得父母親關愛的眼神,老是轉移到弟弟妹妹身上。
    而孩子大一點進入幼稚園,同儕朋友爭相尋求老師的關愛,也會讓孩子心靈受挫,家長、老師過度「大小眼」,可是會讓孩子因為不得寵,出現冷漠、叛逆等負面行為喔!
(4)認知偏差挫折:
    超完美父母要注意了!對孩子要求過高,容易讓孩子備感壓力。期待孩子成龍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夢想,但若只講效果,不給鼓勵,容易造成小孩產生認知偏差,表現差的小孩,因為對是非好壞似懂非懂,會無法理解自己到底不好在哪?為何失敗?長期自信心不足,容易養成小孩逃避性或叛逆性人格。
(5)溝通與需求挫折:
    對於小小孩來說,因為表達能力有限,或認知能力不足,常常會處在需求傳達錯誤的困境;同時,若欲望、需求未獲滿足,還不懂得什麼是「分享」的孩子,就常會出現哭鬧、耍脾氣、攻擊別家小孩,或是自閉等行為。

打造堅忍兒Part 3─教養與因應
每個孩子的先天氣質不同,所展現的人格特徵也千奇百怪。有的孩子天生好動、開朗,也有孩子天生穩重、文靜,寶貝們對挫折的忍受與理解程度各不相同,面對「好放棄」、「易悲觀」、「愛抱怨」的小寶貝,家長如何有效提升孩子的AQ(逆境商數Adversity Quotient),綜合專家意見,教您輕鬆打造「堅忍兒」!
(1)「好放棄」OUT
    有些孩子面對劇變的環境或困境,因缺乏處理挫折經驗,應變能力較差,常無法妥善應對,因此多備感挫折。對於這樣的孩子,醫師與專家建議家長,一定要灌輸孩子「放棄一切,就絕對沒有希望」的觀念,並教導孩子面對問題,勇於挑戰。
〈a〉陪同孩子尋找問題:要一個性格發展尚不成熟的孩子,獨自面挫折,一定會心慌慌、眼茫茫。若家長能適時陪伴在身邊,給予機會教育,一方面給孩子充足安全感;另一方面教導孩子找出挫折癥結點,有助於培養家中寶貝從容面對「燙手山芋」!
〈b〉陪同孩子思考困境:挫折之所以發生,一定是有錯誤環節出現,找出問題癥結點後,家長可進一步與孩子一同思考「怎麼會發生這個問題?」找出問題,釐清原因,能訓練小寶貝條理式的思維邏輯,降低焦躁不安。
〈c〉陪同尋求解決方法:找出問題與判斷原因後,接下來,家長可試著教育孩子解決問題。面對能靠自己解決的難關,父母可試著與孩子想想還有沒有更好、更有效率的解決方式;但若問題無法憑一己之力解決,爸比媽咪可以培養孩子「轉向思考」,以另類角度,重新賦予眼前困境「新的定義」。讓孩子知道,今天他的一切想法,對問題解決,都是會有幫助的。
〈d〉陪同孩子作出決定:在上述步驟執行過後,父母親可與孩子針對挫折與困境來源,一起討論出最佳解決方案。家長可透過一點點獎勵小手段,鼓勵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所付出的努力,讓寶貝不以面對挫折為苦,進而發展正向、積極的人生觀。
小叮嚀:父母態度 重要關鍵
面對家有「好放棄」的小孩,父母態度是重要關鍵,以上整理10大不良名
句,爸比媽咪可得謹記在心,切勿脫口而出:
1.你真是一位沒用的孩子
2.我怎麼生到這麼懶惰的孩子
3.你怎麼這麼沒志氣,還沒做就說不行
4.連這點小事都害怕,這麼沒出息,長大怎麼得了
5.你一定是不會的啦
6.在不用功一點,你一定會考最後一名
7.你都胡思亂想
8.不要老是愛管別人,請管管你自己
9.還沒做你就說不會
10.不檢討別人,只怪自己

(2)「易悲觀」OUT→
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面對遇到挫折「易悲觀」的孩子,尤其是小小孩,因為人生閱歷不豐富,往往在逃避的性格下,逐漸養成悲觀的人格。針對這樣的孩子,父母可以這麼做:
〈a〉找出孩子難過、悲觀原因:試著去了解孩子之所以凡事只往壞的看,是因為找不到解決方式,還是不願面對挑戰,找出負向思考的癥結點,才能對症下藥。
〈b〉教導孩子負向思考的結果:在釐清原因的同時,家長可適時為小孩進行機會教育,告訴寶貝一味逃避或鑽牛角尖,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如果持續不開心,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並鼓勵孩子,要擺脫消極心態,逆境才會有轉機。
〈c〉教導孩子面對與處理問題:在經過一連串心理建設後,爸比媽咪可以進一步教育孩子針對困境,動手解決。小朋友對於不知名的挑戰常會新生恐懼,父母可陪同面對,與孩子一起動動腦突破困難,面對壓力。


(3)「愛抱怨」OUT→
「孩子的慾望與不滿猶如無底洞,只要稍不順從就愛哭鬧、愛抱怨?」對於事事欲求不滿,易心生厭惡抱怨的小孩,常讓爸媽好不困擾;搞定「愛抱怨」小霸王,父母可以情節輕重,給予機會教育:
〈a〉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愛抱怨」,在某種程度上,也可算是一種情感抒發,適度抱怨,具有情緒宣洩的功能,但過猶不及,凡事愛抱怨,可就不是件好事了。建議家長可與孩子相互約定,抱怨可以,但只能一次;並適時教育小孩,窮抱怨而不解決,只會浪費時間。
〈b〉適時獎勵,增進動力:光灌輸孩子一堆大道理,儘管正確,但寶貝就是聽不進去。這時父母可與孩子「約法三章」,並視情況給予鼓勵與獎勵,讓孩子嚐點「甜頭」,培養AQ(逆境商數)能力,會讓他更加有動力!

有效提升AQ技巧
如何增強0─3歲孩子對挫折的耐受力,劉玫伶老師建議,有10大指標可協助父母,成功打造堅忍兒:
1.發揮同理心:家長保持同理心,將有助於讓小孩自在地在過錯中學習。
2.有效與孩子溝通並積極聆聽。
3.改變「負面腳本」:試圖將困境賦予另類解釋,是讓子女知道,解決問題還有許多另類辦法。
4.協助小孩型塑自信心。
5.接受小孩本性,協助他們設定切合實際的期望和目標。
6.找出及強化小孩的特長,幫助小孩體驗成功。
7.協助小孩了解「錯誤」是一種可以從中學習的經驗。
8.提供機會讓小孩貢獻所能,展現責任感、同情心及社會良知。
9.教導小孩做決定及解決問題。
10.以提升自律和自制力的方式管教。

看待挫敗,AQ高的人會清楚知道,一時成敗並不能決定一生;從挫敗中尋
找優勢,並把它轉化成進步助力,困境常能因此破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保
持樂觀、轉換心境、勇於接受挑戰,AQ高的人,也能將當下的不幸,變成日後
回顧時的「幸虧」喔!

邱姵寧
現職:財團法人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學歷:中山醫學院醫學系
經歷: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精神科及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住院醫師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身心醫學科主治醫師
劉玫伶
現職: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專任暨推廣講師
學歷: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經歷:台北「張老師」中心義務張老師
多芬自信基金美麗無界限III「校園教育計畫」講師

【文章提供: 育兒生活  】

http://book.1111.com.tw/bookviewer.aspx?jNo=694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靜竹林心靈網站

GMT+8, 2024-9-10 22:58 , Processed in 0.03747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