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樓主: 如實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複製鏈接]
 樓主| 發表於 2004-4-14 02:04: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這篇文章最後由如實在 2004/04/14 04:34am 第 1 次編輯]

小媛這個想法很實際!  每隔一陣子透過文字和孩子交流溝通, 兼成長札記.  如果家庭能擁有這樣的文字傳統, 父母親就不至於太忙碌而忘記孩子帶給我們最初的感動; 孩子也能體會在曾經受到傷害的話語背後, 其實也有父母濃濃的關愛.  嗯~~現在開始應該還不會太遲.  這讓我想到小野小的時候就是被要求寫日記到大的, 他的子女也因襲這樣的家庭文字活動. 在文字表達的同時, 也順便可以幫助自己理清思路, 穩定情緒, 但願因此我們可以避免盛怒下不可挽回的錯誤管教.  孩子日後是人是魔, 我們身為父母的責無旁貸啊! 孩子變壞是父母疏於管教, 不是"被別人帶壞"的!
每每講到父母的言教身教就很無奈, 在這裡看到一些明明比許多人富有的人, 為了貪圖美國政府的福利, 從來沒有在此納稅,將財產轉移他人名下, 然後去領老人津貼; 有錢的留學生不買保險, 要生孩子了就去申請低收入救助...大家習以為常, 可是認真想想, 這樣的示範, 不是給孩子最差的身教嗎?   伶姬在她許多作品裡提到她是如何規範自己和孩子的生活, 這對我是當頭棒喝, 同樣身為全職媽媽, 有待改善的部份...很多很多!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4-4-20 21: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不管,比『管』還要難


(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
我常常讓兒子爬上爬下而不阻止他,因為我覺得真的跌倒了或摔下來就知道痛了。
想讓小朋友從小就有"失敗" "挫折"的經驗,而不是一昧的說"那個不要做"  "那個不要動"來引起他更大的好奇心。
讓他去闖一闖、撞一撞會累積更多的經驗,讓孩子在自由嘗試中找到自己的路。
黑幼龍夫婦以「不管」的教育哲學,「等待」考試零分、冥頑不靈的兒子開竅,成為一名傑出的醫生,他們為何敢「賭」這個未來?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區負責人黑幼龍的第二個兒子黑立國從小就讓他們夫妻倆頭痛不已,四名子女中,黑幼龍最不寄予厚望的就是老二。然而,沒想到今年卅三歲的黑立國,如今竟成為美國華盛頓大學附屬聯合診所所長,而且是最年輕的所長。黑幼龍夫婦手中握有的是一支什麼樣的仙女棒?
黑幼龍的妻子李百齡對黑立國讀小學時的某次考試,印象深刻。有一天,黑立國回家時興奮的嚷著:「媽,真的給妳說中了,我今天國語考鴨蛋。」
李百齡覺得好笑,沒看過哪一家的孩子考鴨蛋還那麼高興,不過,她並沒有責罵這個像過動兒的兒子,只勉勵他努力,「下次你就會進步,考十分。」
黑立國不但不愛讀書,而且到處搗蛋。
李百齡回憶:
「住在新店花園新城的時候,立國自個兒拿著滑板從山頂沿著陡峭彎曲的山路一路溜到山下,嚇壞了大人。」後來他們搬到美國住,情況依然沒有改善,有一天,社區鄰居氣急敗壞的來告狀:「你兒子要將火柴丟進汽車的油箱裡,差點火燒車。」黑幼龍談起兒子當時的情況啼笑皆非,有一陣子他甚至認為兒子瀕臨「不良少年」。
國中之後,黑立國隨家人轉到美國讀書,課業繼續打混,一直在B、C等級約台灣的乙等、丙等徘徊。李百齡雖然無奈,但是她不逼迫孩子讀書。她的教育態度是「快樂就好」,她說:「自己從一女中到台大,念得太苦,沒有必要讓孩子過同樣的生活。」
所以,她從不管孩子回家後有沒有做功課,只告訴他們一個原則:「到學校被老師罵活該。」讓他們明白那是自己的責任。
黑立國不愛念書,只愛打球、摔角。看著兒子混到高中還沒「覺醒」,李百齡有點急了,有一天忍不住的問他:「你不想上大學了嗎?」
黑立國反問「念社區大學有何不好?妳知道嗎?我們家收垃圾的司機賺的錢還比老師多兩倍。」
李百齡看著兒子說:「你這體格去考司機應該會上。」他聽完,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又跑去打球了。

黑立國高二時因摔角教練的一句話對課業的興趣產生大逆轉,說也奇怪,黑立國的行為在高二時出現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有一次,學校摔角教練說擔任隊長的黑立國「會讀書又會運動」,以此勉勵其他隊友。
黑立國的榮譽感油然興起,他說,「其實那時功課並不好,只是比其他拿D等的隊友好一點。不過教練的稱讚,讓他感覺到念書有好處,可以看起來比別人好。」此後他開始發奮讀書,把運動的精力轉移到功課上,分數出現大逆轉。後來,竟然申請到華盛頓大學,而且讀出興趣。
黑立國回憶這段成長歷程,他很感謝父母親給他空間,讓他成為一個快樂孩子、快樂的醫生。父母雖然「不管」他的功課,但信任他的行為不會變壞。因此他的功課雖然不好,但是沒有喪失最大的本錢『自信』,沒有成為自暴自棄的問題青少年。
他認為:「父母『不管』,比『管』還要難。」
李百齡補充說明,「不管」是「不管孩子的功課,但管孩子的行為。」
他們經常對孩子分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要懂得行為分寸,所以後來他們的孩子雖然身處在美國青少年吸毒、性氾濫的大染缸環境,但孩子都沒有出差錯。
黑幼龍的三子、目前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黑立行也認為爸媽「很勇敢」,他說:「直接叫小孩去做什麼是最安全的,不用冒什麼險。由小孩自己選擇就必須承擔風險,可能會大好或大壞。」他說:「他們不像傳統的父母,只想到錢或成功,而是想到我們是否開心。」
黑立行也曾想進入演藝圈還不顧長輩反對搬到好萊塢。
黑立行與二哥一樣,到矽谷工作之前,也有一段意外人生。
他是史丹佛大學機械系工業設計組的學生,父母親讓他進入美國昂貴的最高學府就讀後,有一天,他忽然興起進入演藝圈的念頭。黑幼龍雖然萬般不贊成,但還是讓兒子去闖一闖,他告訴兒子:「這條路並不容易,可以去闖,但要有期限,一年後要決定是否繼續走下去」。
黑幼龍將兒子介紹給台灣演藝圈的朋友葛福鴻、張艾嘉,雖然一些長輩都反對一個史丹佛畢業生跑去演戲,黑立行還是不放棄,甚至搬到好萊塢去住。不過,半年後,黑立行的夢終於醒了,他領悟到,自己雖然喜歡演戲、唱歌,但是並不一定適合走這條路。現在他從事的工業設計工作,很能發揮自己的創意特長。
雖然繞了一大圈,才找到自己的興趣,但黑立行覺得很值得。對於父母並未阻撓他去嘗試演藝工作,黑立行說:「他們太聰明了,讓我去嘗試。如果那時沒去的話,到現在我可能還在想著要去演戲、唱歌。」  
黑立國也說,如果父母當年強把好動的他押在書桌上讀書,他不但不快樂,今天更未必能有同樣的成績。
未管過孩子交朋友、結婚,家裡成員就像聯合國,「快樂就好」。
現在有兩歲半小孩的黑立國表示,自己當爸爸後才知道,不管比管還難,看到自己的小孩翻出鍋子在玩,總忍不住想把它拿走。
他說:「很感謝他們在很多部分讓我發展,遇到挫折學會如何處理,從另外一頭出來。」
回顧成長過程沒有壓力,自由、快樂,順性發展,黑立國、黑立行兄弟很認同父母的教育方式。
李百齡檢視自己的教育方式:「信任很重要,會給孩子產生很大力量。你相信他是好孩子,他就會表現好的行為」
黑幼龍覺得綜合起來自己做得最好的一點是,未管過孩子交朋友。
「我們家像聯合國,立國娶一位黑人、泰國混血兒;女兒立琍嫁給美國人,立行交往過美、德混血女朋友,在這方面我認為只要他們快樂就好。即使給一大堆建議,他們不領情,彼此還會弄得不快樂。」
今年農曆春節,黑幼龍夫婦和孩子仍像往常一樣聚在一起過年。他們分別從台灣、舊金山、華盛頓、香港等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相聚,除夕夜遵從中國古禮磕頭拜年、拿紅包,熱熱鬧鬧的煞是有趣,也可見強烈的家族凝聚力。

黑幼龍說:「我在培養孩子健康、快樂的性格方面真的出點力。我很相信,這是父母給小孩一輩子最好的禮物。」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4-4-21 23:50:22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分蘋果的故事》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
他們都在各自的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
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
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
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十分喜歡,
非常想要。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
我剛想說想要最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
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
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最大的留給弟弟吧。”
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給我。
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
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大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
各一同。
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
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
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
”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
就必須努大爭第一。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
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
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如果你是孩子,請把這個故事講給媽媽;如果你是媽媽......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5-1 19:30:16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學齡前兒童的閱讀,爸爸媽媽如何參與 文�Cheri
 那天在「學齡前兒童的親子共讀」演講結束後,有位害羞的媽媽跑來小聲的問:「老師,我幫小孩買了很多的書,可是我不敢像老師剛剛示範一樣的大聲念。可不可以告訴我,哪裏有賣故事書錄音帶?」每一次的演講結束,總會有一些很有心的爸爸媽媽,帶著沒有自信的口吻來問問題。這些家長的疑問與缺乏自信,都來自於對閱讀的不了解。
 童書的種類很多元,甚至專門為不同年齡幼兒所設計的書籍也很多。剛開始幫孩子買童書時,可以問問書店專業人員的意見,或是問問幼兒園老師的看法。要不然請記得前後翻翻,先看圖畫本身要表達的意思,清楚嗎?再小聲的讀一讀文字,順暢嗎?最後,再重頭到尾,仔細的看一遍,如果喜歡,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要只買某一主題、種類或是只買知識類的書籍。因為,養成閱讀偏食是不好的。
 至於有關朗讀的部分。對於學齡前、識字能力有限的幼兒來說,透過大人的聲音幫他朗讀,是接觸書的第一步。童書中的文字和圖畫,透過大人的聲音變得鮮活了起來。爸爸媽媽可以事先大聲朗讀幾遍,再和孩子一起閱讀。不要擔心念不好,只要忠於童書中的文字,多練習就可以了。
 親愛的爸爸媽媽,不要擔心自己會買錯書,朗讀時會念錯。對於孩子來說,爸爸媽媽和他一起念一本童書,一起享受閱讀的樂趣,這樣就很棒了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5-12 13:53:09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小四生英語棒 托福考637分 2004/05/12
      台北出現了一個英語小神童喔!才小學四年級的【段人允】,上個月參加托福考試,結果得到【紙筆測驗】637分﹐聽力滿分的超高成績﹐不過他自己卻不太滿意﹐覺得還可以考的更好。
  段人允從沒出過國﹐英文會這麼棒﹐是因為他很喜歡閱讀﹐厚厚的一本哈利波特原文書﹐只要五個小時,他就可以讀完。厚厚一大本哈利波特原文書﹐四年級的段人允說他紙花了五個小時就看完了。隨時用英文思考﹐用英文回答問題﹐熱愛閱讀的他﹐一桌子的原文書籍﹐他都已經輕鬆讀完了﹐沒出過國、沒補過習﹐英文怎麼考以學得這麼好﹐從小媽媽的啟蒙教學方式可能是關鍵。媽媽說﹐現在兒子念的書比他還要多﹐這也難怪﹐托福考537分、聽力滿分﹐小小段人允還覺得考的不夠高。(朱詠薇 張肇元)

http://www.2cts.tv/Default.aspx?ch=Search   
ps.這篇文章我是從今天的聯合報上看到的  
英文神童全靠自修  
... 全是留美的碩士媽媽教出來的。 桌上這一大疊英文童話書,全是八歲段人允的休閒讀物。隨手翻開哈利波特,沒有英文單字能難得倒他,最近他... 媽媽教出來的。可別以為英文這麼好,上課沒煩惱,要升國小三年級的段人允,就很擔心未來要上的英文課會很無聊! 段媽媽說,從生活瑣事開...
http://www.cts.com.tw/news/headlines/news20020728N14.htm   - 2004/02/23
但這個網址被拿掉了,點進去看不到東西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4-6-10 04:59:3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最近在命理網看到轉貼之前的兩分鐘, 才在自己的word file找到這一篇精簡摘要. 嗯~~表示某種因緣, 決定再來這裡貼一次! 希望我能找到原文, 日後貼上!
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轉載)
如果能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站在他們的角度去了解事情,將勝於只給予物質的滿足。
女兒在美國唸幼稚園時,曾由學校帶回來一張給爸爸媽媽的備忘錄,讀後深感其中有許多重點正是自己需要被提醒
的。這些全非金科玉律,卻能使為人父母者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記於下,或許也能作為你的參考:
1.--別溺愛我。我很清楚的知道,不應該得到每一樣我所要求的東西。 我只是在試探你。
2.--別害怕對我保持公正的態度。它反倒讓我有安全感。
3.--別讓我養成壞習慣。在年幼的此刻,我得依靠你來分辨。
4.--別讓我覺得我比實際的我還要渺小。它只會讓我愚蠢的裝出超出我實際年齡的傻模樣。
5.--如果能夠,請別再人前糾正我的錯誤。你私下的提醒,會讓我更加的注意自己的行為。
6.--別讓我覺得我犯的錯誤是一種罪。它會降低我的人生價值觀。
7.--當我說「我恨你」的時候別太沮喪。我恨的絕不是你,而是那降生在我身上的壓力。
8.--別過度的保護我,怕我無法接受一些「後果」。有的時候,我需要經由痛苦的方式來學習。
9.--別太在意我的小病痛。有時候,我只是想得到你的注意。
10.-別嘮叨不休,否則有時候我會裝聾作啞。
11.-別再倉促或無意中做下允諾。請記住,當你不能信守諾言時,我會是多麼的難過。
12.-別忘了我還不能把事情解釋的很清楚,雖然有時候我看起來是有能力的。這也是為什麼我不能事事正確無誤的緣故。
13.-別太指望我的誠實,我很容易因為害怕而撒謊。
14.-請別在管教原則上前後不連貫、不持續。它會使我疑惑,而對你失去了信任。
15.-當我問問題的時候,別敷衍我或拒絕我。否則你會發現我終將停止對你發問,而向它處尋求答案。
16.-別告訴我說,我的害怕很傻、很可笑。如果你試著去了解,便會發現它對我是多麼的真實。
17.-別暗示或讓我感覺到你是完美、無懈可擊的。當我發現你並非如此的時候,對我將是一項多麼大的打擊。
18.-別認為向我道歉是沒有尊嚴的事。一個誠實的道歉,會讓我對你更接近,對你感覺更溫暖。
19.-別忘記我最愛做實驗,幾乎每天生活中都離不開它,請容忍。
20.-別忘了我很快便會長大。對你來說,要和我一起成長是多麼不易的事,但請嘗試。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6-10 11: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小孩與幹部:光環下的辛酸 ◎ 謝美萱
1.
「當班長,很好啊,我很喜歡!」國小二年級擔任班長的阿承,是由同學票選出來的,說到當幹部一事,他微微露出興奮的情緒。平常功課和人緣都很好的他,很享受當班長的感覺,因為他覺得當班長是一件很威風的事。「可以管別人,又比較容易受到同學注意,感覺好像大人物啊。」阿承得意的說。
不過,有一件事很困擾他,就是當班長要負責記愛講話同學的名字,常讓他不知道應該如何拿捏分寸,「有一些好朋友會覺得我不顧道義啊,明明是好朋友還記他,其實我也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搞不懂,當班長不就是要對大家公平嗎?如果不記他,不就變成我的錯?」
阿承的疑慮的確也是很多小孩的心聲,到底是朋友重要?還是當幹部重要?為什麼這兩件事情不能同時顧好呢?
2.
「我才不想當幹部呢!」現在唸高一的 David,在國小二、三年級的時候,就嚐到不少當幹部的辛酸。
「因為當班長要幫老師做很多事啊,要收作業、送公文、幫忙登記很多資料,下課的時候人家在玩,我卻在教室和老師辦公室之間跑來跑去,根本沒時間休息!還有同學叫我『抓耙子』,說我對老師很狗腿,其實我哪有?」被冤枉的經驗還不只一次,有一回 David 因為送公文而沒趕上喊起立敬禮,竟被老師說是「跑得太慢」,還被罰站。
「做幹部為什麼要犧牲下課的時間?」David 很不能理解,老師為什麼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給他做,他也想和同學玩,也想好好的休息啊。「而且科任老師也不能體諒我,我已經跑得很快了,但是就是趕不上啊,這也是我的錯嗎?」
被同學排斥、心裡又鬱卒的 David,回到家難過得掉眼淚,原本 David 媽還因為孩子被選做班長而感到驕傲,但看到可愛的小臉這麼傷心的樣子,實在心疼,「那個時候我在想,『班長光環』好像只是我們大人的一種虛榮,孩子真正受傷的時候,那些光環有意義嗎?」
於是 David 媽陪孩子到學校找老師,表明不想再當班長的意願,老師卻以 David 是由同學選出,以及他很能幫老師做事為由,拒絕了他們的請求。
為什麼老師會以學生很能幫忙做事為理由,要求他們當幹部呢?當幹部不是應該是為同學服務,怎麼變成了為老師服務呢?
3.
「我,就是太愛講話,才被老師派去做風紀股長的啊!」很愛和同學聊天的小莫,從小學到國中幾乎無間斷地擔任風紀股長,「老師說,把全班最愛講話的人調去當風紀,看你們安靜不安靜!」
每天午休的時候,小莫要負責查看每一個同學睡得好不好,如果是乖乖睡著的同學,小莫就在他的桌角上用粉筆畫一個星星或蘋果,而不睡覺的同學,小莫就要把名字記下來交給老師。「午睡」與她的關聯,就是記名字和呵欠,小莫根本沒辦法趴在桌上好好休息。
「我才不喜歡當風紀呢!午休時看人家睡到流口水,自己卻要逛來逛去,裝忙!老師還私下交代我,上課時要偷記同學的名字,看誰不認真上課,就把他登記起來,害我上課時變得賊頭賊腦。後來被發現了,同學還說我是小人,其實我也很為難啊,是老師拜託我,其實我一點也不想這樣!」
更討厭的是,小莫不喜歡自己是因為「全班最愛說話」而被選做股長,「怎麼可能有人喜歡因為自己很差,然後被選做幹部的,那不是很丟臉嗎?」而且愛講話這件事,對小莫來講根本不是什麼壞事,「老師上課如果講到什麼我有共鳴的,我當然會想跟旁邊的人討論啊。」
所以,就算當了風紀,小莫也沒有就此變成乖乖牌,她反而學會了做「表面功夫」,她說,如果老師不在就隨便大家鬧,如果老師來了,就請同學配合她裝裝樣子。「我看老師選我,是『聰明反被聰明誤』吧。」
真的,因為當幹部而被更明確的貼上「最愛講話」或「最不衛生」的標籤,很不愉快。另外,因為不同意某些規定,而敷衍了事也是許多孩子共同的經驗。當幹部在他們心中,不是榮耀沒有意義,反正,應付就好。
4.
「我跟老師說我不要當,可是老師根本就不理會我的要求!」國二時擔任班長的小蘭說,剛被選上的時候,因為很擔心班長的工作量太大,會影響功課,所以主動跟老師提出要求,但是老師不但沒有詢問她不想當的原因,也沒有理會這個要求。
看到小蘭這麼為難,媽媽雖然不太忍心,卻希望能藉由安慰的話,讓小蘭的心理好過一點,「我跟她說,『老師就是因為知道妳很優秀,才讓妳當的啊,別人想當還不一定有機會。』不過,其實我也覺得老師很奇怪,好像都不管小孩的意見,當幹部不就是為了學習嗎?難道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也是學習裡很重要的事嗎?」
好怪!別人當服務大家的民代或官員,也都是自己有意願去爭取的,為什麼當幹部,沒有說「我不要」的自由?當幹部這件事,對老師和孩子的意義,究竟有什麼落差呢?
小結
總是有人說,幹部制度是為了讓孩子透過當幹部的過程,學習領導、與別人合作、培養責任感,不但非常光榮,也是難得的學習機會。也的確,許多孩子對於當幹部感到興奮、愉快;但是,其實也有許多當幹部的孩子,有著不為人知的辛酸。而那些心酸,還很隱而不顯的,必須被掩蓋在那榮耀的光環下。
如果當幹部是一種學習,那麼現在的班級幹部制度,究竟提供了什麼樣的內涵?學生,又接收了一種什麼樣的教育呢?
摘自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編按:本文取自第 178 期《人本教育札記》,本期主題討論「小孩與幹部」。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6-10 11:14:51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不容易接近的小孩怎麼了?
人本森林育小故事 ◎人本教育基金會
這個故事發生在人本森林育營隊裡,摘自活動員的真實紀錄! 小時候,老師對我們的懲罰,真是像天塌下來一樣嚴重,足以影響日常的生活,從這個故事看出來的,甚至是影響了一個小孩的性格,以及對週遭人事物的信心,或許,我們可以努力避免這樣的事發生。

 梯隊裡,總有些可愛的小孩,他們自然會得到很多的疼愛,另外,還有一些特別不守規則的小孩,為了處理他們帶來的問題,大人也會在他們身上花下不少心力,最後,他們也得到很多照顧,有些甚至變成最讓人懷念的小孩!
 但有一種小孩,他不特別惹麻煩,有的話,可能也只有小小的幾樁,但你就是覺得他們怪怪的,有種說不出來的距離感,不容易接近,子強就是這樣的小孩,他的眼神飄忽,不敢直接看我,譬如說剛到的時候,會遠遠的一個人站在旁邊,孤單的拿著行李,好像想躲著別人。在梯隊裡,他有一次差點被另一個小朋友揍,就只能傻傻的站在一旁,說「我只是說他進去女生廁所,他就生氣罵我!」
 子強的表情總是東張西望,很警戒的樣子!
 晚上睡覺,我注意到子強一直在睡袋裡動來動去,於是移位到他旁邊輕輕摸他的頭,這次他沒有躲開,反而因為這樣的撫摸靜了下來,趴著,慢慢進入夢鄉。第二天子強幾乎全程參與教案,有一回他翹課,我出去找他,邀他們三個小朋友一起進來,子強考慮了兩秒鐘,放下手中的棍子,就說:「我進去上課,你們先挖。」看到他這樣的轉變,讓我很感動。
 慢慢的,他的笑容變多了,笑起來有一點靦腆,非常可愛,也不再拒絕我的擁抱,最後一天讚美時間,我說:「我發現子強笑起來很可愛耶!」這句話才一出口,子強就指著坐在他對面的凱豪說:「他比較可愛啦!」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子強是個很害羞的小孩,但是他用警戒的態度掩飾,推託,有一種表示自己沒那麼好的意思,好像別人的讚美會讓他無措!
 梯隊結束以後,我有機會跟子強的媽媽深入談話,聽到一些令我震驚又心疼的事,讓我一下子明白了那些防衛的態度是從哪裡來的,事情總算是串了起來!
 子強媽媽說:「其實他算蠻幸運的,現在才三年級就已經換過 6 個導師。」我聽到心裡驚了兩下,第一驚是,三年換 6 個導師,那不是平均一學期換一個!?第二驚是,媽媽怎麼會說這是件「幸運的事」?媽媽說:「因為這樣他會有比較多練習『適應』的機會啊!」
 不知道媽媽是自我安慰,還是真的這樣認為 … 在陌生的學校,陌生的環境裡,一學期換一個老師,會不會太沒有安全感了?大人好像很難體會這種感覺!
 令我震驚的還不是這件事,子強媽媽後來又透漏子強在二年級時有過一段不好的經驗,媽媽說,她本來很傳統的認為學校應該有他們的處理方法,所以沒有介入學校和老師,可是後來她慢慢發現事情不對,子強的性情甚至變得跟以前不一樣了,她開始打電話到學校,提出抗議!
 原來在子強二下的時候,有一次跟同學在學校玩,結果丟石頭丟到附近人家,那戶人家已經被丟過很多次石頭,這次被他們抓到,所以他們要求學校嚴懲這些小孩,於是這幾個孩子就被當成「雞頭」,斬首示眾。
 不過子強說他沒有丟,他那時候只有踢石頭,沒有丟人家的家,但是他的同學指證他也有丟。子強的媽媽說他是個不會騙人的孩子,說謊都很容易看得出來,我想我也相信他,不過先姑且不論到底有沒有丟,學校和老師的處理方式卻對小孩造成傷害。
 那時子強的導師是一位代課老師,他在聯絡簿上和媽媽提起子強丟石頭的事,之後子強帶了一張訓導處的悔過書回來,寫道「我以後再也不亂丟石頭」之類的話。
 子強媽媽也不清楚悔過書是怎麼回事,在上面簽個名就讓他帶回學校。沒想到,禮拜三的朝會,這幾個小孩被叫上升旗台,在全校的面前公告做壞事。因為這樣,他被戴上一個帽子,班上同學對他疏離,老師也公然屈辱他。
 有一次,子強的作業忘記帶,媽媽幫他送去學校,到了教室沒有看到子強,老師正在幫其他小孩上課,有一個小朋友告訴他,子強被處罰了,去訓導處罰站,媽媽知道後並沒有說什麼,把東西放在他位置上就準備離開。出教室時剛好子強回來,媽媽拍拍他就準備走了,走到走廊上,竟然聽到教室裡面的老師對他說:「你是烏龜啊?怎麼走那麼慢?」
 天啊,老師怎麼這樣羞辱小孩?
 再向子強媽媽仔細詢問,丟石頭的事情發生在二下剛開學沒多久,而子強的處罰是每節下課到訓導處罰站,連中午也不例外,一直處罰到學期末,因為班上同學對他有不好的印象,跟他有距離,所以子強下課時都一個人在學校四處晃。子強本來是很樂天的小孩,經過這件事之後個性慢慢變得很沉靜。聽到這裡我都快哭了,好心疼喔......他媽媽一定也很難過吧.......
 媽媽後來打電話到訓導處問,她說我小孩的人格已經有偏差了,訓導處說,「喔,那我幫妳轉輔導室。」聽起來一副不負責任的樣子。媽媽說,訓導處還叫一個小孩監督他,那小孩會威脅子強,我叫你做什麼你就要做喔,不然我就去告訴訓導處說你講髒話。子強因為這樣還在半夜哭醒,喊著:「我沒有說!」
 媽媽曾經問過他要不要轉學,子強說,「轉去哪裡都一樣。」似乎已經對自己喪失信心,變得很灰暗。
 但是子強真的是一個很棒的小孩啊,他很乖巧,也很體貼,誠實,仗義直言,對朋友也很講義氣,他的老師曾經告訴子強媽媽要子強不要跟某一個說他壞話的小朋友玩,子強知道了很生氣,氣老師怎麼可以叫他不要理朋友。
 了解到這些,讓我明白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難怪子強對人有防衛心,難怪他這樣沉默…
 很慶幸在那四天,我能和他建立良好的關係,媽媽希望我能寫信給他,這沒問題,我希望子強能過得更快樂一點,我真的好喜歡看到他可愛的笑容,希望他能永遠快樂,永遠保持那樣可愛的笑容!
本文摘錄自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匿名  發表於 2004-7-7 12:55:08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親密的危機
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文/黃惠娟      商業周刊電子報
現代的有錢父母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他們以為已經給了孩子全世界,卻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每天晚上,小學二年級的Angus,都必須坐在桌子前面,做一件一般小學生不會做的事情:撿綠豆。把一顆、一顆的小豆子,從一個碗裡撿起來,放到另一個碗裡。綠豆很小,反覆的做很無聊,有時候Angus會哭著跟媽媽說:「我不要撿了!」媽媽有時候會把綠豆改成花生米,但是Angus還是要每天晚上撿豆子。
這不是個虛構的童話,也不是個虐兒的故事。撿綠豆,對於Angus是非常重要的訓練,因為他的手指肌肉缺乏拉動,不聽大腦指揮。
Angus的媽媽,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Angus吃飯太慢,泰傭會餵;東西掉了,泰傭跟在後頭收拾;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自己動手,出現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態,彷彿過去少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更沒想到,矯正半年後,卻又發現Angus還得了ADD(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有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更令她擔心的是,小Angus一歲的弟弟也同樣有手指拉動不順的問題。讓她不禁反省自己過去讓外傭照顧孩子的決定是不是錯的。
• 第一種代理父母:外傭 孩子語言表達、自理能力出狀況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平日以賓士及富豪汽車輪流代步,對Luka也從不吝嗇。再一個月即將滿五歲的Luka,每星期會收到媽媽送的一個芭比娃娃;她就讀內湖區最貴的全美語幼稚園,每月光是學費就要交掉兩萬二,為了讓她擠入即將開張的明星學區麗湖小學,還在內湖買了新家。
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但幼稚園老師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時間卻反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各色「代理父母」也出現在我們社會,開始提供各色養育孩子的服務。
早年,台灣的小學到了中午,會出現許多幫孩子送便當的媽媽。現在,台灣的明星國小放學門口最新出現的景象,是幫孩子背書包、拎便當盒的瑪莉亞、蘇菲亞。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根據勞委會九十二年的資料顯示,合法引進的外籍幫傭和外籍監護工總計十四萬四千名,其中絕大多數的監護工必須「一兼兩顧」,順便看顧小孩。其中,光是台北市就有兩萬多個家庭共聘用三萬五千多名外傭。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用在孩子身上顯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溫于惠的孩子Luka第一個出現的問題就是語言遲緩現象。而這是導因於父母沒有跟孩子說話,孩子欠缺模仿對象,刺激不足的結果。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八%到一二%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困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外傭侍奉得無微不至的另一個副作用,是小主人因五體不勤,自理能力出狀況。
例如,Luka的阿姨就發現,她吃完東西後會把果皮或包裝紙順手丟給旁人,東西掉了也從不彎腰撿起,要出門時,經常會一屁股就坐在椅子上兩腳懸著,想要別人幫忙著襪穿鞋,自理能力幾乎是零。大姨說,可能是過去外傭怕她媽媽責罵,一路侍奉得太周到,給她養成的壞習慣。
外傭密不透風的照顧,引發的另一個現象,是造就一批「眼高手低」的小主人。
台北市外傭密集度最高的大安區仁愛國小,七點四十五分上課尖峰時間,常見黑頭車一部、一部,送來了一個個小主人,後面跟著一個背著書包、水壺、運動袋的外傭,一路跟到教室門口。「外傭不僅是挑扶,還是宅急便,東西沒帶火速送來,學生一副『I am your boss.』的神氣,」一年一班的級任老師王美蘭說。
王美蘭說,開學後她發現班上三十五名同學中,高達五分之一的小孩是外傭在照顧,而相處一段時日後她發現七個小朋友的共通點,就是被動、自理能力低落、合群性較低,也較無法一個人解決問題。「你叫他掃地時,他會說:『你幫我做啦,我明天送你東西』;做錯事處罰他時,他會先狠狠瞪你一眼,彷彿你借了什麼膽,」她說。
這個現象引發王美蘭的好奇,進而帶學生製作一個「異國好幫手,外籍幫傭在台灣」的計畫,並獲得網界博覽會金獎。根據王美蘭的調查,仁愛國小全校三千四百多名學生中,合計共有四百五十四位小朋友家中有外傭,平均每班有四到五位。
不過,最讓她擔心的是,她發現有些孩子會當著媽媽的面,亂告外傭的狀。「孩子若從小不養成尊重人的態度,不矯正說謊的習慣,到高年級就很難改了,」她說。
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很支持王美蘭的研究。他說,小學是扎根的時期,如果基本德性及能力沒有養成,未來的EQ及挫折容忍力一定低。「挫折容忍力低的孩子,易變成異常人格,會為整個社會、家庭及個人帶來傷害,」仁愛國小校長楊宗憲說。
• 二第種代理父母:安親班 父母逃避教養責任,孩子行為開始偏差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顧占一四.一%,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卻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晚上跟她回家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彩琳是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要上教堂,還有偶爾要回南部娘家,只好帶著一起走,被我爸爸罵得要死,他說:『這樣責任很重,你知不知道?』」她笑笑說:「我反正就是盡量,就當是他媽媽的備胎。」
揚志(化名)今年小學五年級,四歲開始就一路住在彩琳家。到孩子小一時,彩琳考慮到孩子有很多功課需要家長的互動,好意建議讓揚志回家住,但揚志的父母卻把他又丟給外婆,「結果孩子身上出現三種個性,在我家半夜不會尿床,在外婆家卻夢遊起床到處尿……孩子很聰明,他知道跟不同人互動,要用不同的方法,」彩琳說。
揚志功課不錯,但人際互動是他的致命傷。最近,學校老師發現,揚志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從小三、小四開始,就有偷東西的行為,通知媽媽卻也無力時時盯著孩子…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時都找得到,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的基礎,四到五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 第三種代理父母:電腦 一旦上網成癮,難再拉回正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才多藝,必須賺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都不知道,有一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說話時間在十五分鐘內的有三五.八%。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上了國中後,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致中(化名)原來是班上前十名的孩子,國二時還擔任班長。致中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學業要名列前茅,也期望做個出色的班長。學期中後,致中對身為班長卻無能為力管好班上的秩序感到很挫折,心中一直悶悶不樂。
平常很少跟致中交談的爸媽,並沒有發現致中挫折的情緒,只發覺他最近回家都沒什麼胃口,房門一關,宣稱要用電腦做功課,就閉門不出。爸媽也不以為意,還體貼的將飯菜送至房中。漸漸的,致中經常早上會起不來,有時根本就聲稱肚子痛不想去上課,一直到段考一落千丈,才發現孩子整夜都掛在電腦前面。致中的父母並沒有深入去了解兒子的問題,便逕自將家中的電腦收起來,沒想到以往個性溫和的兒子,找不到電腦後,開始大吼大叫,發狂似的拿起電視、花瓶亂砸一通,連祖宗牌位都被砸得落花流水……
張淑惠分析,就像吸海洛因一樣,網路成癮症者,「你一旦不讓他碰電腦,行為就失控了,」張淑惠說。
全台第一個開設網路成癮特別門診的高雄醫學院醫師柯志鴻,就發現門診病人平均年齡早已從大學生往下移轉到國中及高中學生。柯志鴻針對高雄地區一千多位國中、高中學生進行訪談,結果很驚人。「五%到一○%的受訪者,有網路行為失控問題,」柯志鴻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乏陪伴,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讓小猴子在兩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冷的鐵絲媽媽。
一個永遠讓孩子隨時都找得到父母,就是安全感的來源,也是所有人格的基礎。「有安全感,孩子就敢到外面闖天下,」她說。「孩子小時候,你不讓他隨時找得到你,等到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出事就不找你了。」
• 孩子缺乏陪伴,輸在起跑點 贏了財富輸了孩子,成功意義何在?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力或是安全感,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陪伴三十分鐘。「父母陪伴太少的結果,孩子長大後,也不易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陪伴三十分鐘,不過是每天看一部連續劇二分之一的時間,但有多少家長做得到?
在一間精緻用心的高級療養院裡,年輕的醫學院實習生發現一位老先生經常性的沉默不語。費心打聽,才知道老先生曾是叱?一時的企業家,如今老先生終日憂鬱,盼望著繼承事業的兒子能夠移步來探探他,卻始終不能如願。善良的實習生輾轉聯絡上企業家的兒子,數度去電,告知父親的渴望,第二代企業家卻始終以事業繁忙為由推辭。老先生聞訊後嘆了口氣說:「你們別忙了!我是自作自受,誰叫我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讓他們給傭人帶…」
這是洪蘭親耳由實習生那裡聽來的故事。令人唏噓,也令人深思。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在千禧年時,曾公布台灣孩子這一世紀將面臨的十大挑戰,前兩項即為「成長的環境日益不安全和恐懼」及「家庭的功能逐漸失去保護傘作用」。如果因為缺乏陪伴,孩子成長出現差池,父母的成功與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發表於 2004-7-9 15:52:48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分蘋果的故事
這個故事 蠻能提醒人的
加油嚕 各位已經做父母 或者 準備做父母 的
都可以想想 你要怎麼教育小朋友攸
【引述內容】  
一個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來自家庭,來自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
美國一位著名心理學家為了研究母親對人一生的影響,在全美選出50位成功人士,他們都在各自的
行業中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時又選出50位有犯罪記錄的人,分別去信給他們,請他們談談母親對
他們的影響。有兩封回信給他的印象最深。
一封來自白宮一位著名人士,一封來自監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們談的都是同一件事:
小時候母親給他們分蘋果。 有位來自監獄的犯人在信中這樣寫道:
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見中間的一個又紅又大,
十分喜歡,非常想要。 這時,媽媽把蘋果放在桌上,問我和弟弟:你們想要哪個?我剛想說想要最
大最紅的一個,這時弟弟搶先說出我想說的話。媽媽聽了,瞪了他一眼,責備他說:我孩子要學會
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於是,我靈機一動,改口說:“媽媽,我想要那個最小的,
最大的留給弟弟吧。”媽媽聽了,非常高興,在我的臉上親了一下,並把那個又紅又大的蘋果獎勵
給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東西,從此,我學會了說謊。以後,我又學會了打架、偷、搶,為了得到
想要得到的東西,我不擇手段。直到現在,我被送進監獄。
那位來自白宮的著名大士是這樣寫的:小時候,有一天媽媽拿來幾個蘋果,紅紅綠綠,大小各一同。我和弟弟們都爭著要大的,媽媽把那個最大最紅的蘋果舉在手中,對我們說:“這個蘋果最大最紅最好吃.誰都想要得到它。 很好,現在,讓我們來作個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三塊,你們三人一人一塊,負責修剪好,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有權得到它!”我們三人比賽除草,結果,我贏得了那個最大的蘋果。
我非常感謝母親,她讓我明白一個最簡單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
她一直都是這樣教育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我們家裡,你想要什麼好東西都要通過比賽來贏得,
這很公平,你想要什麼、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價!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你可以教他說第一句謊言,也可以
教他做一個誠實的、永遠努力爭第一的人。
【身為領導者的作法影響甚鉅!一家之母如此,一國之首更應如此!】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樓主| 發表於 2004-8-13 05:43:10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Subject: FW: 12招養出快樂的孩子(轉貼

12招養出快樂的孩子(轉貼)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擁有一些共同的特質,包括:較有自信、樂觀、有自制力。
我們整合專家意見,提供12個訣竅,讓你養育出一個快樂的孩子。
1. 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課程。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無所事事,隨性玩耍的時間。唯有這樣才能讓他們的想像力無拘無束的發揮,讓他們可以悠閒的看蜘蛛織網、研究螢火蟲如何發光……,以他們自然的速度去探索他們所好奇的世界。也許,有時你也該放慢你的腳步,拋開你的行程表,跟著孩子的節奏享受生活。
2. 教導他關懷別人: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
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3. 鼓勵他多運動: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鍊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 笑口常開: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 有創意的讚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讚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不過,讚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 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儘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 激發他內在的藝術天份: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在抒發他內在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 常常擁抱: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 用心聆聽: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儘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 放棄完美主義: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淨,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麼嚴重嗎?」如果答案是No,那麼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 教導他解決問題:
從學會繫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1.確認他的問題。2.讓他描述他想到的解決方式。3.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12. 給他表演的舞台: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發表於 2004-8-17 11:53:35 | 顯示全部樓層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生兒育女經 難念啊!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 自由時報 / 家庭 兩性
別錯過孩子成長
文�徐淑貞
 菜市場裡一位賣衣服的年輕老闆向我抱怨,為了做生意,只好將六個月大的孩子委託在台中的母親照顧,但因為太忙很少回去,孩子竟認不得他們了,把他們當成陌生人,這種感覺真難受。
 最佩服那種能毅然決然放棄工作全心投入家庭的媽媽,也羨慕可以留職停薪照顧孩子的婦女朋友,然而許多在經濟重擔下的夫妻就無法如此幸運了。但我認為不管是請父母或保母代勞,年輕的夫妻即使再忙再累,也要衡量事情的輕重,盡量爭取與孩子親近的機會:知道孩子何時長第一顆牙、何時第一次叫爸爸、何時會坐、會爬、會走路……,為孩子把屎把尿、帶孩子出遊、陪孩子過生日……,讓孩子能引頸盼望父母的到來。也許這樣對忙碌的父母是一項頗重的負擔,然而能參與孩子成長的種種,才能使親子關係更親密,同時要堅信這種付出一定值得。
 曾看過一部紀錄片,二次大戰前德國猶太人為保護孩子,將他們送到英法等地讓人收養,孩子度過了許多思念父母寂寞傷心的日子,戰後許多父母遇害,而一些能再相見的父母子女在高興之餘,心中也有著遺憾,父母幾乎認不得長大了的孩子,孩子們也認為就算是吃苦,這幾年若是在父母身邊那該多好,這是大時代的悲劇,只有令人鼻酸無奈。
 奉勸時下的一些父母們,在我們能掌控的狀況下,讓孩子能在父母的呵護下成長,千萬不要有太多的缺席,造成將來難以彌補的遺憾。
生了老二 別忘關心老大
文�布布
 小外甥三歲了,正是「貓狗嫌」的年紀,而他也果真應了這句話,在家裡,每天都會聽到:「安安,不能上床!」「安安,不要這麼大聲!」「安安,快下來!」他媽媽每次遇事就是:「安安」,別看只有兩個字,聲音是低沉緩慢厚實有力,挾帶著狂風暴雨般的怒氣,讓你完全可以感覺到颱風欲來的氛圍,和兩歲之前他常聽到的溫柔和緩大不相同。
 小妹妹出生後,這情況更是嚴重,腳髒髒不能上床、不能踩到被子,不能在床上跳、不能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不能大叫……,不然會弄到妹妹、會吵到妹妹。看著大人的言行,我突然明白了,兄弟姐妹之間相處不好是件多正常的事,這樣怎麼可能對弟弟妹妹有愛呢?在後頭出生的那個,不但分走了爸媽的愛與關注,還讓哥哥姊姊動輒得咎,有了一大堆限制呢!
 在小寶寶出生前,我們就警告過大姊,會有兄妹相處的問題,她準備好了一份禮物,要在小寶寶出生時,拿給哥哥,說是妹妹帶來送他的。而原來,問題的癥結不在於這些形式,大人心裡的價值觀才是最大的根源,有了形式上的禮物並不能解決問題,爾後一連串大大小小的事件,才真正考驗大人的智慧。
 想起楊絳在「我們仨」裡頭提到,她和錢鍾書只生一個孩子,因為「他很認真的跟我說:『假如我們再生一個孩子,說不定比阿圓好,我們就要喜歡那個孩子了,那我們怎麼對得起阿圓呢。』提倡一對父母只生一個孩子的理論,還沒有提到父母為了用情專一而只生一個的。」
 一個兩個三個也許並不重要,有了其他的孩子,教養的心態如何調整才是重點,每每看到人身上出現的老大性格、老二性格、老么性格……,總希望,父母留在下一代心上的傷會少一些,教養方式能夠不要形成一代代的複製,但看到身邊的人,才知道,這是何其難啊!
 愛,原來是世間最難擺平的事啊!
好保母難尋 不想多添孩子
文�雪兒
 目前台灣的生育率逐年不斷下降,鼓勵國人生產已成為政府亟需面對的課題。
 我今年二十五歲,生下了第一胎,小孩現在兩個月大,原本為了專心工作打算將女兒放在二十四小時全日照顧的育嬰中心;孰料女兒才放了一個星期在育嬰中心,卻沒有得到很好的照顧,當下我和先生決定不讓女兒再待中心,為了女兒的幸福和健康。我毅然決然地辭掉工作,放棄高薪的工作,當個全職媽媽。
 從懷孕開始,我和先生即積極地尋覓合適的保母人選,以為有口皆碑的托嬰中心已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看到女兒呆滯的眼神和哭啞的嗓子,我還是覺得放棄工作是明智的選擇。
 我認為政府提供的獎勵生育政策中,除了考量育兒免稅額、教育津貼,和幼兒醫療照顧外,一定要落實保母素質的控管,不是領有合格保母執照就一定能勝任。有好的保母幫媽媽照顧小孩,媽媽才能安心去工作。
 政府既然有心要鼓勵人民多生孩子,真的應該要建立良好的保母制度,好讓父母得以安心專心上班。唯有無後顧之憂,我以及大多數的女性才有可能考慮再多生個小孩。
童年就是要玩個夠
文�潔西
 約朋友一家餐敘。朋友帶著她三歲的女兒一起,我們很喜歡逗她說話,童言稚語,惹得我們一家不時哈哈大笑。小女孩知道受重視,就不停的找我家兩個讀大學的姐姐玩。她們坐在餐廳角落打打鬧鬧的,客人不多,所以不會干擾別人,我也就隨她們玩個高興。
 但顯然朋友並不贊同我的看法,一直厲聲制止她女兒的笑鬧,不時還走過去打小女孩的頭,朋友說:「真受不了我這女兒,一下子都停不住,奶奶整天都要叫她坐好,她是不是過動兒?我要不要給她吃藥?妳家女兒以前不是都很乖嗎?」
 餐畢,在回家的路上,小女兒問我:「妳有沒有想過今天小玫為甚麼會玩得那麼瘋,她媽打她罵她,她都不理?以前妳帶我們出去吃飯我們真的不會像小玫這樣瘋,妳都是讓我們帶玩具或書,就把我們搞定了。因為我們在家時妳已讓我們瘋夠了,妳總是陪我們玩木頭人,打躲避球,每天不瘋個半天可是不行的。我們在家已經發洩夠了,所以出門後安安靜靜的坐著就沒問題。小玫天天在家都被奶奶叫坐好,她難得出門,不找機會瘋一瘋,才奇怪呢。」女兒的一席話還真有道理,對於小玫不禁多了幾分疼惜,真希望她媽媽能多點耐心。
 現在的人好像都越來越沒耐心了,我常聽到年輕媽媽懷疑自己的孩子是過動兒。曾讀到報導,美國最近幾年醫藥費大增,因為開給孩子吃的鎮靜劑比例大增。雙薪家庭的增加使孩子得到的關愛自然減少,孩子一有問題,能吃藥解決,父母鬆口大氣;醫師省事、藥商賺錢、保險公司的收入增加。這整個商業結構裡似乎人人受益,卻害了孩子,而日後整個社會都要付代價的。
 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讓他們的童年開開心心得過,是當父母的責任。讀了很多心理學及傳記,全都直指所有的心理疾病幾乎全都源自於沒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每天花幾分鐘陪孩子瘋,不只是讓孩子開心,也是替我們自己打造快樂的泉源。
回復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靜竹林心靈網站

GMT+8, 2024-3-28 20:44 , Processed in 0.066775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