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竹林心靈網站

 找回密碼
 註冊
搜索
查看: 26184|回復: 59
打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04-4-8 23:00:1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現代父母面對孩子的各樣花招, 狀況, 真的有時會無力招架, 深感智慧不足. 我媽媽認為我們這一代當媽媽比她那個年代資訊多, 所以比較不至於太離譜.  資訊多可以給我們多元參考, 可是讀了許多文章書籍後, 真正上陣接招的還是我們這些爸爸媽媽.  希望開這個話題讓已經為人父母(子女), 或將為人父母, 甚至是像晴這樣年輕的朋友們以及成長經歷豐富的容姐一起貼文或是說說您們的心聲感受.  畢竟, 能培養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 也是許多人的重大修身養性的人生課題.
  
  無為大哥曾經點化我, 只要不太偏差, 要無為而治; 於是發現, 有很多時候, 放手比差手難得多唷!  小時候我以為給孩子最充分的關愛是最棒的父母, 我記得在旁邊的舅媽回答: 有時候妳認為最好的方式, 不見得是孩子認定的最佳父母模式.  現在終於了解其中的深意了. 如何成為一個及格的母親, 資淺的我仍在摸索中; 有興趣, 大家一起切磋吧!  
2#
 樓主| 發表於 2004-4-8 23:01:23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 擔心"與"祝福"!
一位做電視企畫與採訪的朋友告訴我,常常需要加班,日夜顛倒。
因與家人同住,所以他媽媽常會擔心,他念他:要記得吃飯,別太晚睡,開車
要小心等等。這樣的嘮叨每天反覆好幾次,朋友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只是有
時朋友也會覺得不耐煩,一見到母親就想逃,免得聽她囉嗦半天。有一次朋友
赴花蓮採訪證嚴法師,聽到證嚴法師說一句話,他覺得很有道理。
她說:「如果一個父母常常擔心他的孩子,他的孩子會沒有福氣;
因為福氣都被父母給擔心掉了。」師父又說:「如果父母希望他的孩子有福
氣,就要多多祝福他的孩子,而不是擔心她的孩子。」
朋友聽到這樣的話十分興奮,一回到家馬上轉述證嚴法師的話給他媽媽
聽。朋友說,從此以後,他母親就很少再對他嘮叨了,他看到母親也不會
再躲,反而在下班之餘,會找母親聊聊天,他覺得現在他跟母親像朋友一般自
在。媽媽常常是一家的靈魂人物,她掌握了一個家的家庭氣氛,我相信:如果
沒一個快樂的媽媽,就很難有一個快樂的家庭。
然而,大多數的媽媽都過份地擔憂子女:課業,工作,婚姻,健康
幾乎無所不擔心,你想這樣的媽媽會快樂嗎?用超心理學的潛意識說法,就是
所謂的「心想事成」這句話。一件事情如果你用很大的「念力」去相信它,它
就會如你所相信的去「實現」你的相信。
一個媽媽如果相信:她的孩子有能力去面對他自己的生活困境與難題,
那麼這個相信就是一個「祝福」,而她的孩也會因著這樣的祝福而蒙福的。
相反的,如果一個母親老是「覺得」她的孩子不懂事,不會照顧自己,
一定會吃虧上當的,那麼這個「擔心」很可能就成了「詛咒」,以後你的
孩子果然就會如你之前所擔心的那樣,老是出狀況令你擔心。
佛家講「願力,念力!」你的願有多大,實踐的力量就有多大。從今天起,我
們當要當心去檢查自己的每個「念頭」,你對孩子:是擔心多?還是祝福多呢?
真的,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3#
 樓主| 發表於 2004-4-8 23:04:03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別因盛怒而做出彌天大錯!
在美國的加州有一個小女孩大約是4歲
她的父親有一台大卡車!
她的父親非常喜歡那台卡車!
總是為那台車做全套的保養!以保持卡車的美觀!
一天,小女孩拿著硬物
在他父親的卡車鈑金上劃下了無數的刮痕!!
她的父親盛怒之下用鐵絲把小女孩的手綁起來!
然後吊著小女孩的手!讓她站在車庫罰站!
當父親想起小女兒在車庫罰站時
已經是4個小時過後了!
當他到車庫時
小女孩的手已經被鐵絲綁的血液不通!
當她的父親把她送到急診室時
已經要截去小女孩的手掌!
因為手掌部分的手掌已經都壞死!
不截去手掌的話是非常危險!
甚至可能會危害到小女孩的生命!
所以小女孩就這樣失去了她的一雙手掌!
但是她不懂.....她不懂
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在她的身上....
而她的父親也因為這樣感到萬分的愧疚!
過了約半年後
小女孩的父親的卡車進廠重新烤漆!
又像全新的一樣!!
當他把卡車開回家後
小女孩看著重新烤漆過的卡車
對著她的父親說
{{Daddy~your truck looking so pretty,same like new truck.}}
<<爸爸!你的卡車好漂亮唷!看起來就像是新卡車>>
這時小女孩無邪的伸出了她那截斷的雙手,對她的父親說
{{but, when you want put my hand back to me??}}
<<但是你什麼時候要把我的手放還給我??>>
當我聽完這個故事時!
I just get shock!
很大的衝擊!
對於大人的一個無心的失誤
跟小孩的天真形成了強烈的對比
讓我久久都說不出話來!
整天上班我都在想這個故事!
你們知道當那位父親聽到小女孩問他的問題時
發生了什麼事嗎?
那位父親在小女孩的面前
舉槍自殺........
看了這一篇故事,相信我們的心情時一樣的───很沉重•••
我們往往會因為一時的憤怒、心急,而造成別人或自己終身難以彌補的遺憾•••
朋友!處事前先三思•••多為別人著想
共勉之~
4#
 樓主| 發表於 2004-4-8 23:13:53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人在憤怒時,必須克制情緒,「不慌不亂,有條不紊」地理出一條路來。
一天,我打完羽球,穿著T恤,短褲,要回辦公室;途中,經過一理髮店,想到自己一頭長髮,該剪了,就走二樓理髮店。一男士熱誠地招呼我,並說他是「店長」。好吧,就給男店長剪髮好了,看看他手藝如何?
剛打完球,累了,不想說話,我靜靜地看著前面的鏡子。後來店長問我:「先生,你結婚了嗎?」我點點頭回應。店長又說:「那太好了,我告訴你一個故事好不好?」我又微笑地點頭。
「我最近看到美國有個醫藥發明家,他說,他小時候很喜歡喝牛奶;有一次他打開冰箱,用右手去拿大罐牛奶,結果沒拿穩,手一鬆,就把整罐牛奶打翻了。」
這店長一邊幫我剪頭髮,一邊說道:當時,這小孩子嚇呆了。縮在牆角,因為牛奶灑滿廚房的地上,媽媽可能會臭罵他。可是,當媽媽走過來看到時,卻說:「哇,我從來沒有看過如此壯觀牛奶海洋,好漂亮哦!」這小孩聽媽媽這麼一講,突然就不害怕了。這時,媽媽又對小孩子說:「你好厲害哦,媽咪長這麼大,都沒有看過這麼漂亮的牛奶海洋耶,你願不願意幫媽媽一起把牛奶打掃乾淨?」後來,媽媽就拿著抹布、清水等用具,帶著兒子一起把廚房打掃一遍,整個廚房也變得乾淨無比,這時,媽媽又把兒子先前打翻的塑膠牛奶罐,裝滿了水,放進冰箱,然後再教他,怎麼拿才不會打翻?-必須用雙手一起拿,牛奶才不會鬆掉,才不會打翻在地上。
坐在理髮座椅上,我原本昏昏地想睡覺,可是,聽店長這麼一講,咦,似乎很有道理。我兒子已經快二歲了,也經常喜歡自己打開冰箱拿飲料喝;萬一有一天,他把飲料、牛奶不小心打翻了.溢流滿地,那我會如何處理呢?我會不會怒氣衝天,大聲罵他:「你那麼笨啊,連牛奶都不會拿?」
我在想,我應該不會這樣罵我兒子,我可能會說:「沒關係、沒關係,你不要過來,不要踩到牛奶。」然後,叫我太太過來,把牛奶擦拭乾淨,哈!我很驚呀,故事中,美國小孩的媽媽不是這樣自己擦拭,而是叫小孩和她「一起收拾」、「一起承擔」自己不小心做錯的事;而且,還把牛奶重新裝滿水,再教小孩怎麼拿,才不會「再次出錯」!
正因為這樣,那美國小孩,他後來就「不怕做錯事」,也有信心和勇氣不斷地嚐試、實驗;儘管有時還是會出錯,但他都學習用「心平氣和」的心來看待,並勇敢地「自我承擔」所做的一切。
心理學家說:「當一個錯誤已經發生、覆水難收時,你發再大的脾氣,也都是於事無補,大聲責罵小孩,也只是使小孩更害怕、更恐懼而已;而且,憤怒,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錯誤喲!但在生活中,當錯誤已是既成的事實時,就必須勇敢面對、勇敢承擔;歇斯底里地發脾氣,不僅使別人遭殃,受害最大的更是自己。」
事實上,一個人的「情緒」和「心境」,會影響自己的未來!一個「動不動就發怒」的人,表示幼稚得「還無法駕馭自己」。人在憤怒時,必須克制情緒,不慌不亂,有條不紊理出一條路來「情緒」是可以學習的,在覆水難收時,可以如同本文中的媽媽一樣,用「正面思考」的方式,和顏悅色地教導孩子、處理事物。
假如我們天天用心經營自己、學習掌握自我情緒,有一天,一定會有令人驚喜的「自我新發現」--我的火氣變小了、我不輕易動怒了、我的修養進步了!
5#
 樓主| 發表於 2004-4-8 23:46:23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零分背後---生命就該花費在有意義的事上

一位中學生拿了一張「零分」的考卷給媽媽簽名,那孩子的母親仍 保持著笑容說:「兒子呀!你就是這麼乖,老師說要蓋章,你就一定 會拿來蓋章。你是個好孩子!」

而後她問兒子題目難不難呢?兒子竟 說:「不難呀!因為老師說:『考卷寫好可以去打籃球。』以我的速 度,寫好了,球場必定已客滿了,所以我只寫了名字就去打球了。陽 光又好,球場上那時只有我一人,好愉快喔!反正考卷一定會發下來 ,回家再寫也是一樣。」
媽媽終於明白零分之後的另一段插曲;兒子不在乎當時的分數,認 為只要事後弄懂題目即可。真是灑脫!這是源於他媽媽常說的「事後 把考題全弄懂,跟考滿分的人一樣棒。」的觀念在這個家只有包容與 讚美。

兒女們經常把學校的大小事帶回來與爸媽共同分享。有一次姊 姊數學只考八分,氣得不想讀普通高中,想轉到高職去。媽媽說從前
大專聯考,被錄取者也有人數學是個位數的。只要有分數就有希望。
女兒在媽媽的鼓勵下,八分、十六分、逐步的往前進,終於在高三下 學期初就甄試上了大學。
班上另一位高材生就沒有這位小孩這麼快樂。高材生常為九十九分 而悶悶不樂。因為他的媽媽是個完美主義者,常說:「你怎麼這麼笨 呀!幫你溫習了一晚,還如此粗心,掉了一分。」少一分,回家可是 要被敲一下頭的。並且一百分與九十分所領的零用錢相差好幾倍!再說聯考,差一分說不定就輸了幾個人哩!孩子在這家中難得有笑容。全家的情緒與孩子的分數息息相關。
一位功課老是掛車尾的小學二年級學生,有一天,拿了一張九十分的小考考卷,興沖沖的跑回家告訴媽媽。媽媽開心的把它框起來,掛 在客廳。晚上,一向成績很好的姐姐問弟弟:「班上有沒有人考一百分呢?」弟弟回答說:「好多人呀!」姐姐又追問他,有沒有人九十 分以下呢?弟弟笑著說:「沒有啦!」姐姐暗自好笑,原來弟弟是最後一名呢!
父親出差回來,看到弟弟的成績,開心的說:「我的兒子進步好多!」奶奶每天飯後,看著九十分的考卷就露出滿足的笑容,親朋好友來了,就讚美這孩子。這個男孩子覺得日子過得好快樂,好有成就感,開始每天更用心在書本上,功課扶搖直上,令同學刮目相看,老師也為之震驚,為何一個老是掛車尾的孩子竟突然力爭上游!
今日的台灣,如果家有在學的孩子,分數就常會影響著家庭的氣氛及親子的關係。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心情,不受分數影響的人很少。但分數真有那麼重要嗎?分數之外,孩子要走的路,還很長。
生命就該花費在有意義的事上,你覺得呢?
  





  
6#
 樓主| 發表於 2004-4-8 23:49:35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教養兒女的七個金科玉律
已有愈來愈多的跡象顯示,強調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的新觀念橫掃台灣,卻被有些人解 釋為「少管」或「不管」,以致教出不少「小霸王」、「蠟筆小新」,和自殘或傷人甚至動輒殺人取人性命的青少年。
美國的情況類似台灣,被寵壞的孩子類似惡霸,使得愈來愈多心理及教育專家發展出更新的教育理論「合理管教」。父母應該以愛為基礎教兒女「紀律」的觀念。
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教養最常犯的錯誤就是「參與不足」以及誤解了「把孩子當朋友 對待」的真義,以為是放他完全自由,以致無法掌握孩子的行為與行蹤。
「以孩子為中心」的理念已成為縱容惡行的藉口,《對孩子期許更高》一書的作者戴門教授指出。
其實,教育要兼顧敏感度與嚴格的,如果父母有引導、有規範,可以避免孩子身心出狀況。
家庭心理專家蘿絲蒙指出,孩子性格發展期,教養需要適量維他命。也就是說,父母要能勇於對孩子說「NO」,孩子才能學會分辨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可以」。
綜合專家意見,合理管教,父母有7項金科玉律:
1.  先當父母,不是先當朋友
當父母第一要事就是不要只想當孩子的朋友,因為「父母」的意義,就是給孩子立下規矩,讓他明白「底線」在哪兒,美國心理學家霍恩指出,孩子需要的是教導他如何解決問題的「領袖」,而不是只聽他訴苦哭泣卻束手無策的「朋友」。
澳洲親子專家畢德福也說,孩子需要知道「規矩」是什麼,家裡誰「作主」,這樣孩子才能有所依循,在「安全」的感覺中成長。
所謂「尊重孩子」並非放任孩子為所欲為,「把孩子當朋友對待」也不是不教他規矩禮貌,否則孩子很容易依人性傾向主張「只要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不懂尊重父母、也不會尊重其 他人,教育學者魏世台說,她對「現代父母太常向兒女說抱歉,」很不以為然,常見職業婦女7點趕回家向兒女說「抱歉,還沒煮晚飯」,而那些抱怨媽媽沒早點回家煮飯的孩子都已十歲以上,還在看電視不懂做家事。
2.  及早規範
孩子從小就要管教,如果小時候不給他訂下規矩,長大要管就會遭遇抗拒,管不動也管不 住。管教態度要前後一致,尤其要避免和孩子討價還價,否則會讓孩子誤以為規矩與原則都有商量餘地,一旦他們有過這樣「談判」經驗,反而吃定父母,教養當然也成了空談。
3.  花時間與孩子相處
愛孩子、教養孩子是要和孩子相處。很多父母過份強調親子相處,重「質」就夠了,與兒女相處只是蜻蜓點水打個照面,但當孩子碰到問題需要有人和他談談時卻不見父母蹤影。切記問題不等人,相處有品質不能做為藉口,取代孩子希望與父母相處的時間。心理學教授史坦伯格指出,「較常與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現都比較好。」
4.  控制電子媒體
研究發現美國22∼34%的年輕受刑人有意識的模仿從電視,看來的犯罪技巧。事實上,孩子長期受到來自暴力色情的卡通、電視影集、綜藝節目以至新聞報導等,各種色情、暴力訊息制約,模仿媒體兩性親密行為,青少年學電視主持人低俗用語,殺人而無悔意的實例屢見不鮮。
另一項追蹤12年的研究也發現,大量收視暴力電視節目的人後來犯罪、攻擊性及對子女嚴懲的傾向較高。「在提供性教育方面,流行文化代替了父母、宗教與學校的功能,是現代青 少年的一大不幸,」史坦伯格慨道。
美國心理學家卡倫主張,父母應該規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和內容,才能避免孩子受影響。美國醫學會建議父母除了監督孩子觀看的電視節目內容,也要將每天觀看的時間限制在2小時內。
5.  了解孩子在做什麼
        孩子在家無人監護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大人不在,孩子確實容易有偏差行為,例如在鄰里街 坊間打破窗戶或順手牽羊。而即使大人在家,卻不知道孩子在做什麼,一樣非常危險,有小學生打色情電話,青少年上網下載色情圖片,網上交友被誘離家等等,都是家人在家關起門來做的。但是,如果能先安排好孩子的課後活動,並且善用家人、鄰居、朋友等後援力量支持,即使雙薪家庭一樣可以放心。
6.  不要誤解「維護孩子自尊心」的真義。
真正的「肯定個人自尊」,應來自他真的達成某些挑戰,而不是凡事必讚美。少棒隊員未盡外野職守,即使隊伍拿名次,他仍不能共享光榮。戴門教授認為很多父母動輒把孩子當星星捧上天,使得「維護孩子自尊」一詞失去真正的意義。
美國父親協會宏恩指出,太受保護的孩子無法自己解決問題。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在快樂中成長以致過份呵護孩子,即使孩子沒特別努力也大聲讚賞,反而使得孩子缺乏從錯誤與挫折中學習如何處理困難與自己情緒的機會。許多專家認為,孩子需要的是適當的自尊,否則,一旦承受不住挫折,輕則頹喪憂鬱,重則自傷傷人。憂鬱症年齡層逐漸往青少年移動,自殺成為風潮,是全球父母都應注意的警訊。
7.  盡量維持情感,不離婚。
完整的家庭對孩子成長有正面的幫助。父母親努力維繫婚姻是協助兒女成長調適最重要的一件事。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學教授麥克蕾荷發現,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中輟學業的機率是其他孩子的2倍,而其中女生成為未婚媽媽的機率也是一般家庭孩子的2.5倍。這些孩子較易觸犯法律,長大成人後也較易中輟學業,較不善於與人建立穩定關係。研究者指出,並非所有單親家庭都會有問題,不過比起良好的婚姻關係,仍有遺憾。父母關係良好,不但給孩子安全感 ,兩個人一起管教,也絕對比單親管教容易得多。

7#
 樓主| 發表於 2004-4-9 04:46:04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要罵孩子之前先喊「卡」 (1)

文�曾淑貞 採訪諮詢�格林菲爾兒童學校蘇愛秋校長   
父母的情緒常牽動著親子關係的維繫,如果可以讓孩子知道你的感覺,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可以幫助你在面對孩子犯錯時,更具愛心與耐心。從事親職教育多年的蘇愛秋校長,以其多年的教學經驗,提供現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愛心良方。
• 父母該不該責罵孩子的錯
從事親職教育多年的蘇愛秋認為,孩子並沒有清楚判斷對與錯的能力,因為孩子的理性思考尚未發育成熟,對與錯是成年人社會的價值觀,孩子會認為如玩水、亂丟東西是遊戲的方式之一,在孩子有犯錯的權利前提下,父母應該表達自己的感覺,而不是責罵他的行為,流於情緒的宣洩。
蘇愛秋從心理學角度解釋,孩子引發父母責罵的行為,一個可能是為了引起父母注意,另一個是孩子遭遇挫折為尋求發洩,例如,孩子遇到不會玩的玩具,生氣摔玩具,父母應該耐心探討孩子生氣的原因,不要一味責罵。現今社會開放,父母應該站在尊重的立場對待孩子,用相信的語氣肯定他不是個壞孩子,孩子情緒會降溫,學習用講話技巧來與孩子溝通。
情境一:過馬路孩子忽然放開媽媽的手
媽媽規定孩子過馬路時要牽好媽媽的手,過馬路時如果孩子一鬆手,很多父母在當時都是反應情緒而不是感覺:對孩子一個巴掌甩過去,罵說:「你要死啦!怎麼這樣不聽話」?媽媽沒有讓孩子了解你的感覺,只是反應了害怕的情緒,應該直接告訴孩子:「你嚇死我了,要是你被車撞了怎麼辦」?
情境二:孩子亂摔東西或撕書
父母可以說:「我相信你一定很生氣才會撕書,要不然你一定不會」。如果父母總是說:「你怎麼又這樣了」!好像孩子永遠就是不聽話、不乖,孩子一但被貼了標籤,想變好都很難。
• 替代責罵的其他方式
父母不見得懂情緒管理,在孩子犯錯而要發洩情緒時,除了責罵外,蘇愛秋建議,孩子沒有為自己行為負責任時,媽媽應保持溫和的態度與堅定的立場,讓孩子學習為行為負責,暫時離開現場,給孩子一個思考的空間與緩衝的時間,也讓自己的情緒冷卻,與孩子地位是對等的,並不是支配或命令他整理。
情境一:孩子亂丟東西
媽媽可以說:「你這樣丟的滿地都是,看起來我們客廳好亂喔,如果我踩到玩具跌倒了呢?你如果不收我會很難過,請你收好了再來找媽媽好不好」?如果孩子來找媽媽,可以回答他:「你是來告訴我說玩具整理好了是嗎」?孩子若回答還沒有,可以告訴他:「對不起媽媽現在不想講話,我心理很難過因為我交代的事情你沒有完成」。
• 孩子反抗或頂嘴
父母難免會遇到孩子情緒的反彈或頂嘴,此時父母可以沒收孩子某種享受的權利,但是態度必須溫和,孩子會理性去思考自己的行為問題,一打罵孩子有了情緒,孩子就不會去思考自己的對錯。
孩子頂嘴的時候,父母應該反省,「頂嘴」表示親子之間有上下之分,與孩子是平等關係時,不會覺得他在頂嘴而是對談,孩子有權利說出他心裡的感覺,父母應該要警覺、省思為何他會這樣反彈,父母經常反省,才會更成長。蹲下來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跟孩子講話,讓彼此有平等的地位、更親密的了解。
蘇愛秋提醒父母,若是懲罰孩子的尊嚴與感情,如罰站、面壁,或是對孩子說:「你壞死了、不愛你了」,並不會讓他檢討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因為他的尊嚴與感情已經被侵犯了。
蘇愛秋更進一步指出,在家裡被打罵的孩子,會學習父母的行為模式,到了學校幾乎有99%會欺負同學,導致人際關係不佳,同學也因此疏離他。
8#
 樓主| 發表於 2004-4-9 04:46:47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要罵孩子之前先喊「卡」?(2)

情境一:孩子重複犯錯
媽媽可以說:「對不起,媽媽講過不可以把書撕壞,結果你沒有聽媽媽的話,又把書撕壞了,那你最愛看的卡通,今天就不能看了」。
TIPs:自己做評量&乖乖小客人
蘇愛秋指出,面對孩子一再出錯時,可以讓孩子自己作評量,針對他重複的錯誤,設定一個規範,每天在睡前檢討,問問孩子今天有沒有遵守規範,有的話可以貼上一個貼紙,如果忘記收了或是沒有收,就貼上另一個符號,讓孩子自己去評量,給他很真誠的來反省自己的機會。如果是媽媽自己來判斷,這與讓孩子主動評量自己的行為、理性的反省是不同的。許多家長反映,孩子懂得自我評量時,行為真的改變很多。
其次,可以藉由到朋友家拜訪的機會,先告知朋友,孩子有哪些不好的習慣,萬一孩子到了朋友家「故技重施」時,可以請朋友適時溫和的糾正他。例如,「對不起,你沒有問我可不可以開冰箱喔,這是我的家喔,你要不要問我一下呢」?這樣一來,除了擴展孩子社會發展的行為之外,也學到作客的禮儀。
• 跟孩子道歉
如果父母還是忍不住罵了孩子,但事後又覺得不妥時,應該勇於跟孩子道歉,因為道歉並不會降低媽媽的尊嚴與身價,反而會贏得孩子對你的尊重。
情境一:媽媽情緒失控怒吼了孩子
媽媽應該拉下身段說:「對不起,剛剛媽媽很生氣所以大聲罵你,這是不對的,我應該好好跟你講,因為你剛剛的行為讓媽媽很生氣,媽媽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才罵你」。甚至可以說:「你能不能教我怎樣才是你心中的好媽媽?我願意改,因為你是我的寶貝,請你教媽媽好不好」?只要父母用理性的方式去跟孩子討論,孩子就會將行為矯正。
• 溫柔教育孩子!
父母應該想想,用同理心來對待孩子,若能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孩子在犯錯的同時,不但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也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包容與尊重。
1.to be a good listener
父母常說孩子要聽父母的話,事實上應該是多聽孩子的話,才會了解孩子。一旦孩子有了問題,父母才知道要如何幫助孩子成長,而不是用嚴厲的語氣說,「你給我閉嘴,給我罰站」。當父母完全不聽孩子的心聲,孩子就會越來越叛逆。
2.不妨指鹿為馬
用舉例的方式來顧全孩子的面子,例如,媽媽昨天在電視上看到有一個小朋友,把自己發生的行為誤指是別的小朋友做的,問他:「如果是你,你會怎樣?告訴媽媽怎麼幫助你」。讓孩子去真正了解問題的癥結在哪裡。
• 總結
蘇愛秋建議父母,現代生活節奏太快,一般父母生活忙碌,沒有時間冷卻自己情緒,不妨放慢腳步,多聽孩子講話,一天花個十分鐘觀察孩子玩耍的情形,就會發現更了解孩子。此外,多陪孩子一起玩,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密。
9#
 樓主| 發表於 2004-4-9 08:31:36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一個朋友的孩子大學畢業半年了,沒有去找事,窩在家裡,白天睡覺,晚上上網。
最近跟他父母要錢,想去美國遊學,朋友來問我該不該讓他去,我望著他蒼蒼的白髮說:
「你如果真的要為孩子好,讓他去,但是不要給他錢。」我想到了我妹婿的故事。
 
我妹婿是美國人,從小就想作水手,嚮往外面的世界,想先環遊世界再回學校念書。
雖然他父親是醫生,家庭經濟環境許可,但是父母並不給他錢,他也沒向家裡要,高中一畢業就先去阿拉斯加伐木存錢,
因為阿拉斯加夏天日照很長,太陽到午夜才落下,三點多又升上來了,他一天如果工作十六小時,
伐一季木的工資可以讓他環遊世界三季。他在走遍世界兩年之後才回大學去念書。
因為他是在自己深思熟慮之下才決定念的科系,所以三年就把四年的學分修完,出來就業。
他工作得很順利,可以說平步青雲,一直做到總工程師。有一次,他告訴我一個小故事,說這件事影響了他一生。
他在阿拉斯加打工時,曾與一個朋友在山上聽到狼的嗥叫聲,他們很緊張的四處搜尋,
結果發現是一隻母狼腳被捕獸器夾住,正在號嚎,他一看到那個奇特的捕獸器,就知道是一名老工人的,
他業餘捕獸,賣毛皮補貼家用,但是這名老人因心臟病已被直升機送到安克瑞契醫院去急救了,
這隻母狼會因為沒有人處理而餓死。
他想釋放母狼,但母狼很凶,他無法靠近,他又發現母狼在滴乳,表示狼穴中還有小狼,
所以他與同伴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狼穴,將四隻小狼抱來母狼處吃奶,以免餓死。
他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母狼吃,以維持母狼的生命,晚上還得在母狼附近露營,保護這個狼家庭,因為母狼被夾住了,無法自衛。
一直到第五天,他去餵食時,發現母狼的尾巴有稍微搖一搖,他知道他已開始獲得母狼的信任了,
又過了三天,母狼才讓他靠近到可以把獸夾鬆開,把母狼釋放出來。母狼自由後,舐了他的手,
讓他替牠的腳上藥後,才帶著小狼走開,一路還頻頻回頭望他。
 
他坐在大石頭上想,如果人類可以讓凶猛的野狼來舐他的手,成為朋友,難道人類不能讓另一個人放下武器成為朋友嗎?
他決定以後先對別人表現誠意,因為從這件事中看到,先釋放出誠意,對方一定會以誠相報。
因此,他在公司中以誠待人,先假設別人都是善意,再解釋他的行為,常常幫助別人,不計較小事。
所以他每年都升一級,爬得很快。最重要的是,他每天過得很愉快,助人的人是比被助的人快樂得多,
雖然他並不知道中國有「施比受更有福」這句話,但是他的生活證明了這一點。
 
他對我說,他一直很感謝阿拉斯加的經驗,因為這使他一生受用不盡。
的確,只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才會珍惜,下過霜的柿子才會甜,人也是經過磨鍊了才會成熟。
 
如果一個人大學畢業了還不知道自己要什麼,那麼應該要讓他去外面磨鍊一下,不要給他錢,讓他自食其力,
給他一個機會去證明自己、體驗人生,相信他也能從中得到一個對他一生受用不盡的經驗。

不就是這樣嗎??


10#
 樓主| 發表於 2004-4-10 22:21:31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疼愛、溺愛一線間 (本文轉載自媽咪學園雜誌)
專家認為「疼愛的心人皆有之,只是疼愛要有建設性。」常言「愛之適足以害之」,父母常常不察自己是溺愛寶寶,因為 "疼愛"、"溺愛" 常是在一線間,因此在這兒逐步剖析溺愛的真相。
曾經聽過一位朋友描述她的嫂嫂不讓寶寶出去玩,怕受到風寒、怕玩髒了、怕跟野寶寶沾染壞習慣(她當別人的寶寶就是野寶寶)…,結果,這位溫室裡的花朵,去年一年仍感染二次腸病毒,索性並無大礙,只是這位媽媽對寶寶更是呵護倍至,彷彿小朋友一不小心掉到地上就碎了… 。
類似的故事很多,我們常會覺得有些人弱不禁風、有些人大小姐脾氣、有些人我行我素、有些人自我照顧低能…,探究原因,就是父母太寵,「愛之適足以害之」,專業的說法是「寶寶養育不恰當」。
對!要讓寶寶有挺首昂然的人生,就當給予適當的 "愛"、適當的 "育"。「但是,有些媽媽並不自覺那些行為是不恰當的。」台北婦幼醫院心智科主治醫師歐陽瑞琳這麼說。所以,我們只好逐步剖析溺愛寶寶的真相。

五個溺愛寶寶的想法
如果媽媽在照顧小孩時,常在腦中出現這樣的想法,那麼您可能有「溺愛」寶寶傾向。

想法一: 原諒他還小 --「小孩就是這樣,長大就好了」。
常見例子--小寶寶破壞東西,不吃飯,作息不正常,一昧原諒,以為長大自然就會好。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不懂得愛惜東西,舉止沒有規矩。

想法二: 捨不得的想法 --「心肝寶貝,媽媽疼疼,捨不得喔」。
常見例子--怕寶寶餓肚子,追著寶寶餵飯吃,或讓小寶寶吃零食。
寵愛結果--造成小寶寶餐桌禮儀不佳,飲食習慣不佳,或變成小胖子。

想法三: 過度保護--「寶寶多脆弱啊,媽媽要給你最好的保護」。
常見例子--不讓寶寶出去玩,怕感染感冒、腸病毒、怕被野狗咬 … 。
寵愛結果--小寶寶缺乏陽光,抵抗力差 … 。

想法四: 放任--「婆婆會說話,還是不要管好了」。
常見例子--三代同堂,祖父母比較寵小孩,小孩有靠山,父母很難管教。
寵愛結果--長大以後予取予求,行為舉止沒有自制力。

想法五: 補償心態--「媽媽忙,沒有時間陪寶寶,但是媽媽買好多玩具、糖果」。
常見例子--沒有時間陪寶寶,以為物質就可以彌補,寶寶要什麼給什麼。 寵愛結果--長大後以物質彌補心靈的空虛。

專家的話:
上述五種心態,也許情境不同,如補償心態,可能是因為父母從小缺乏什麼,便加倍補償給寶寶,雖然家長的心情總有其背景,但上述的五種管教效果總是不理想。

被寵壞的小孩在這裡
或許媽咪仍覺得自己只是疼愛寶寶,但是,歐陽瑞琳醫師指出「疼愛寶寶是當然的,只是疼愛必須有建設性。」
例如,有些媽媽主張與寶寶做朋友,都用 "曉以大義" 的方式 "溝通" ,小朋友該睡覺了,得花上很長的時間解釋因為要早起,因為要上課,因為要唸書,因為要成為有用的人,因為 … ,結果半小時仍未就寢,「沒有建設性」的結果是「花的時間多」、「效果差」、「媽媽自己覺得很累」...,而都只是因為媽媽捨不得用果斷的方式告訴小朋友「規定就是這樣」。
這兒告訴媽媽們被寵壞的小孩在哪兒?被寵壞寶寶的特徵有那些?
現象一: 當媽媽覺得管教困難時。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上述原因,媽媽的話對寶寶沒有權威性了?或是 …
現象二: 聽到老師抱怨寶寶不聽話。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在家就沒有遵守規則的習性?或是 …
現象三: 幼稚園同學告狀寶寶會欺負人。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脾氣驕縱了些?或是 …
現象四: 小朋友不跟他玩。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寶寶太自我為中心,所以不能合群相處?或是 …
現象五: 學習進度不理想。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照顧寶寶太過,反而沒有激發小朋友學習的動力?或是 …
現象六: 其他小動作,如緊張就拉肚子,不敢獨處,睡眠困難 … 等。
媽媽要思考的--是不是呵護太過,導致小孩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太差,或許 …

專家的話:
要提醒媽媽的是,上述題目是參考用的,因為影響小朋友的因素很多,也可能是因為某件事,如父親派到外地工作,小朋友突然沒法子跟疼他的爹地天天見面,都可能讓小寶寶不合群或反抗,只是媽媽「瞭解原因」的動作,一定要做。
寵壞的小孩長大 "什麼款"
歐陽瑞琳醫師表示「小朋友養成的因素十分複雜,一方面小朋友個性天生不同,一樣的寵愛,所導致的結果不盡相同,一方面小朋友成長環境都不同,也許某個家長很寵的寶寶,碰到一位良師,小朋友又跟老師特別投緣,導正個性的可能性也是很大。」但究竟溺愛的寶寶,長大以後可能是什麼模樣兒,建議媽咪們參考看看,好讓寶貝未來有健康可愛的人生。
模樣一: 沒辦法應付挫折。
原因--得到如溫室般的照顧,當然不能像小草一樣抵擋風吹雨打。
模樣二: 脾氣大有暴力傾向。
原因-孩提時大家都遷就他,為所欲為,長大仍以為可以如此處事。
模樣三: 人緣不好。
原因--小時候眾星拱月,不會替別人設想,長大以後同儕又不見得要拱月,人緣因此不好。
模樣四: 不服從團體規定。
原因--從小就自己定遊戲規則,長大以後不能習慣別人的遊戲規則。
模樣五: 沒有責任感。
原因--小時候暑假作業都有人幫忙寫,天塌下來有人頂,很難培養責任感。
模樣六: 自制力差。
原因-寶寶時沒有人糾正某些錯誤的行為,長大後就更難自覺不當言行。
模樣七: 人生不豐富。
原因--保護太過,缺乏冒險的精神或勇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父母已規劃好一條既定的人生大道。
模樣八: 世界太小。
原因--太多事都認為理所當然,對環境的應變能力差,沒有擴大的胸襟去接受不同的觀點及世界。
模樣九: 體弱多病。
原因--照顧太過,缺乏抵抗力,所以往往都市的小孩,抵抗力比鄉下小孩差。
專家的話:
我們建議媽咪們,不管有多疼寶寶,都必須掌握幾項原則,一定要培養寶寶某些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是非觀念、責任感、道德觀念、人際關係、羞恥心、喜歡自己、注意別人的感受 … 等。
其他常見不恰當管教
專家認為「疼愛」與「溺愛」很難有明顯界線,疼惜寶寶的心情人皆有之,有些父母很清楚寶寶需要管教,在小時候就得養成良好的規矩,但是卻又覺得蠻難管的,很可能正是以下幾種常見不恰當管教,家長們不妨參考看看。
情況一: 帶小朋友去超級市場,小朋友跑來跑去 … 您會說
□ a.「不要跑」 □ b.「不要給我跑」 □ c.「請你用走的」

解說:c 答案最明確,直接了當的告訴寶寶用走的,答案 b 則不恰當,因為「給我」兩個字,讓小孩誤會是為了媽媽才這樣做,而不是因為要遵守規矩。

情況二: 您在廚房做飯,小朋友一直看電視 … 您會
□ a. 走過去關掉電視 □ b. 一邊煮一邊叫「關電視」 □ c. 花幾分鐘與小朋友溝通先做好功課

解說:a 的作法,小朋友會有點驚愕。 b是最無效的方式,會養成小朋友把父母的話當耳邊風。

情況三: 睡覺前小朋友的書包 … 您會
□ a. 幫小朋友整理好 □ b. 盯著小朋友整理 □ c. 小朋友自己會整理

解說:最好狀況是小朋友有很好「生活就序」習慣,睡前自己就會整理書包,a 的狀況,小朋友會無法養成責任感,生活顯得零亂。

情況四: 小朋友考了100分 … 您會
□ a. 「好棒,您有檢察一遍,對不對。」 □ b. 「考了100分,真能幹。」 □ c. 「媽媽請您去吃麥當勞,獎勵一下。」

解說:如果寶寶很粗心,a 是誘導寶寶細心的一種方法。b的讚美只強調結果,可藉其為誘導機會鼓勵寶寶建立好習慣,如預習、自動、檢查等好習慣。c會誤導小寶寶為物質而努力,而不會自動自發。

情況五:當小孩只顧著玩,不做功課時 … 您會
□ a. 「您老是惹我生氣,講都沒有用,為什麼不做功課 … 」 □ b. 「來做功課了,告訴媽媽今天的功課有那些 … 」 □ c. 「做完功課,媽媽就請您去吃麥當勞。」

解說:a的口令太長又有炒作情緒的字眼,寶寶會覺得囉嗦,另一方面會削減長輩的權威性。c做功課是應該的,不能用條件交換。

專家的話:
常見不恰當的管教還有身教不良示範,導致小孩有樣學樣;或只在寶寶犯錯的時候才注意關心,平常沒出錯就不予理會;或只注重訓練,如上安親班、才藝課,卻忽視了親子關係…。不恰當的管教如同溺愛,對寶寶是沒建設性的。
11#
 樓主| 發表於 2004-4-10 22:38:07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

親愛的家長:德國的國家,是一個強盛也是一個優秀的民族,為什麼她們能夠在第二次大戰失敗後,馬上就能復興呢?或許以下的故事可以讓我們從其中略窺一二。
比較亞洲父母與歐美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方式,常發現歐美家長就比亞洲家長來得民主開放些,她們視每一個小孩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因此會重視「尊重」與「溝 通」。但例外的是,西方家長對於小孩的社交禮儀及餐桌態度,就有著遠比亞洲家長更嚴格的標準。
猶記得一年前,我受邀到德國友人家作客,友人有一子,年約四歲,用餐前,友人特別以小碟子盛一小份食物和藹的告訴小孩:「如果沒有乖乖吃完,那他就沒有任何餐後甜點了。」
當日晚餐,美酒佳餚,大人痛快閒聊,年幼稚子不知何時已不聲不響離開餐桌,留下一碟只扒了幾口的殘食。宴末,女主人端出巧克力冰淇淋,小孩一見是自己最愛的甜點,露出機靈的目光,百般央求媽媽分一些解饞,德國媽媽卻絲毫不為所動,只顧招呼客人。我心中暗想,不過是個四歲的幼童,做媽媽的何必如此一板一眼,嚴厲以對呢?
過了一年,再度受邀到同一家庭作客,小孩的改變著實令我吃驚,用餐前,媽媽依然約法三章,只見小孩認真用畢餐盤食物,並徵詢媽媽同意,才離開餐桌到角落玩玩具。所以,當天,小孩吃到了喜愛的餐後甜點。
德國友人對我說:「對待小孩,有兩個原則,一是事先的約法三章,二是事後毫不妥協。」  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與德國鄰居出外野餐。百花綻放的春天,與鄰居一家人郊遊踏青,鄰居太太準備了新鮮的麵包、乳酪、香腸當作午餐。隨行孩子們因禁不住原野的呼喚,不顧飲食而嬉戲遊玩。媽媽告誡小孩,用餐時間如果離去不吃,到下午回家前,不會再有任何食物。小孩依然玩她們的。
果然,開車回家途中,小孩們哭鬧著肚子餓,德國媽媽視而不見,同行的爺爺奶奶也立場一致,並未遊說鄰人。一個多小時的路程,竟果真不給小孩任何食物,任由其哭鬧。
事後,我與鄰居太太聊及此事:「小孩子哭著肚子餓,你心裡不難過嗎?」 鄰居太太說:「當然也會不捨得!可是,只要想到,如果父母自己先違背原則,那麼教育小孩就會一次比一次難。」 我又再半開玩笑問:「可是,你不怕小孩生氣,或長大後留下心理陰影?」 「不會,因為我們自己孩提時代也是如此教育,當時也會偷偷抱怨父母,可是,日漸成長便會理解父母要求……」鄰居太太說「其實,教養小孩並不難,難的是父母親本身,是否可以前後立場堅定,這對身為父母的我們也是一種『意志力』的考驗呢?」
有太多的父母因為心軟,因為疼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無法堅守自己說出的話,結果小孩就順竿而上,越大越難教育……這種情形再我們出外到餐廳吃飯時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小孩……
親愛的家長,在我們尊重孩子的想法的同時,是否也可以和她(他)們溝通,讓他們知道我們的堅持與原則。或許一時之間,您會覺得不忍,您會覺得孩子吵鬧感到不耐,但請您堅持,因為這是訓練孩子們「為自己行為後果負責」及提昇「挫折容忍度」最好的時機。
12#
發表於 2004-4-11 02:19:57 | 只看該作者

有關親子溝通家人相處的文章及觀點

摘自: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4406
(給你的孩子寫封信〉,對孩子的管教,無法隨時隨地跟在身邊,但當時的做法就是:給孩子寫信。沒想到他跟孩子們的親情維繫,卻在這一來一往的書信往返中,紮實而深厚的建立起來。因此在書裏,他是這麼分享自己當父親的經驗談「我建議身為父母的你,早日動筆寫信給小孩,跟他談談理想,談談你最欣賞他的地方,分享他的喜悅,也可了解一下他有什麼煩惱。你會很驚訝自己在字裡行間是那麼的真情流露,也會發現你們父子(女)情深。」特別是有孩子在國外讀書的父母,更是要這麼做!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手機版|靜竹林心靈網站

GMT+8, 2025-1-15 18:25 , Processed in 0.0788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